不同火后恢复阶段森林碳储量及景观的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20:19
大兴安岭森林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全球碳循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火干扰作为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它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火后恢复成为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作为反应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的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空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区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数据收集、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为手段,结合异速生长方程和收获法探讨森林恢复过程中碳储量的变化,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计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采用LANDSTAT和APACK等统计软件分析森林景观的长期动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火后恢复过程中,乔木层碳密度变化与恢复时间呈正比,火后1年乔木层碳密度损失量为41.04%,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量为8.01%,火后恢复时间越长,火烧样地和未过火样地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越不明显。灌木层在火后13年碳密度损失在0.02Mg/ha((1.61%),随着火后恢复时间增加,灌木层的碳密度逐渐恢复,但是我们调查的样地内尚未恢复到火前状态。草本层的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火后1年草本层的碳密度为7.2Mg/ha,提高了5...
【文章来源】:沈阳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火干扰概述
1.1.1 林火干扰特征
1.1.2 大兴安岭林火干扰的研究现状
1.1.3 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1.2 火后森林恢复过程研究进展
1.2.1.物种尺度
1.2.2 群落尺度
1.2.3 景观尺度
1.3 火后恢复过程中碳储量的变化
1.3.1 森林恢复过程研究
1.3.2 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1.4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1.4.1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发展
1.4.2 LANDIS模型简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大兴安岭概况
2.1.2 呼中林区概况
2.1.3 地貌状况
2.1.4 气候状况
2.1.5 水文状况
2.1.6 母岩和土壤
2.1.7 森林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LANDIS模型参数化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不同火后恢复年限森林碳密度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调查方法
3.1.3 乔木层碳密度计算
3.1.4 灌木草本层碳密度计算
3.1.5 森林土壤碳密度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乔木层的碳密度变化
3.2.2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灌木层的碳密度变化
3.2.3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草本层的碳密度变化
3.2.4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土壤层的碳密度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森林地上部分碳储量变化
3.3.2 森林土壤碳储量变化
3.3.3 研究展望
第4章 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LANDIS模型参数化
4.1.2 火烧轮回期设置
4.1.3 景观格局分析
4.1.4 预案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变化
4.2.2 主要树种平均斑块面积变化
4.2.3 主要树种的聚集度变化
4.2.4 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变化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火碳排放研究概况及展望[J]. 常禹,黄文韬,胡远满,李月辉,布仁仓,刘永耀. 生态学杂志. 2015(10)
[2]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碳储量差异[J]. 辛颖,邹梦玲,赵雨森.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1)
[3]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更新的影响[J]. 张立志,孙亚娟,宋银平,许忠海,葛玉祥. 防护林科技. 2015(05)
[4]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后人工恢复植被演替过程[J]. 韩雪成,赵雨森,辛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2)
[5]东北林区净初级生产力及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干扰影响的模拟研究[J]. 李明泽,王斌,范文义,赵丹丹.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4)
[6]大兴安岭白桦-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群落恢复过程的动态分析[J]. 韩风林,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马俊,聂志文. 生态学杂志. 2015(02)
[7]不同强度火干扰下盘古林场天然落叶松林的空间结构[J]. 倪宝龙,刘兆刚. 生态学报. 2013(16)
[8]1965-2010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排放的估算研究[J].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7)
[9]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J]. 蔡文华,杨健,刘志华,胡远满,柳生吉,荆国志,赵增福. 生态学报. 2012(11)
[10]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J]. 孙家宝,胡海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本文编号:3177958
【文章来源】:沈阳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林火干扰概述
1.1.1 林火干扰特征
1.1.2 大兴安岭林火干扰的研究现状
1.1.3 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1.2 火后森林恢复过程研究进展
1.2.1.物种尺度
1.2.2 群落尺度
1.2.3 景观尺度
1.3 火后恢复过程中碳储量的变化
1.3.1 森林恢复过程研究
1.3.2 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1.4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1.4.1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发展
1.4.2 LANDIS模型简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大兴安岭概况
2.1.2 呼中林区概况
2.1.3 地貌状况
2.1.4 气候状况
2.1.5 水文状况
2.1.6 母岩和土壤
2.1.7 森林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
2.2.2 LANDIS模型参数化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不同火后恢复年限森林碳密度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
3.1.2 调查方法
3.1.3 乔木层碳密度计算
3.1.4 灌木草本层碳密度计算
3.1.5 森林土壤碳密度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乔木层的碳密度变化
3.2.2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灌木层的碳密度变化
3.2.3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草本层的碳密度变化
3.2.4 不同火烧年限森林土壤层的碳密度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森林地上部分碳储量变化
3.3.2 森林土壤碳储量变化
3.3.3 研究展望
第4章 森林恢复过程中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LANDIS模型参数化
4.1.2 火烧轮回期设置
4.1.3 景观格局分析
4.1.4 预案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树种分布面积变化
4.2.2 主要树种平均斑块面积变化
4.2.3 主要树种的聚集度变化
4.2.4 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变化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林火碳排放研究概况及展望[J]. 常禹,黄文韬,胡远满,李月辉,布仁仓,刘永耀. 生态学杂志. 2015(10)
[2]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碳储量差异[J]. 辛颖,邹梦玲,赵雨森.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1)
[3]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更新的影响[J]. 张立志,孙亚娟,宋银平,许忠海,葛玉祥. 防护林科技. 2015(05)
[4]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后人工恢复植被演替过程[J]. 韩雪成,赵雨森,辛颖.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2)
[5]东北林区净初级生产力及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干扰影响的模拟研究[J]. 李明泽,王斌,范文义,赵丹丹.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4)
[6]大兴安岭白桦-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群落恢复过程的动态分析[J]. 韩风林,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马俊,聂志文. 生态学杂志. 2015(02)
[7]不同强度火干扰下盘古林场天然落叶松林的空间结构[J]. 倪宝龙,刘兆刚. 生态学报. 2013(16)
[8]1965-2010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排放的估算研究[J].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7)
[9]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J]. 蔡文华,杨健,刘志华,胡远满,柳生吉,荆国志,赵增福. 生态学报. 2012(11)
[10]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群落演替状况[J]. 孙家宝,胡海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本文编号:3177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7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