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银杏、红松纯林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2:21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ota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森林养生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对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银杏(Ginkgo biloba)是北京地区常见的落叶大乔木,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具有很强开发应用价值的常绿大乔木,本实验以这两种树的枝叶及其构成的纯林内挥发性有机物释放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对林内微生物浓度进行同步监测,试图了解银杏、红松纯林挥发性有机物在不同时间的释放特征以及其对林内微生物浓度的影响,为游人开展以银杏、红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游憩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通过动态顶空吸附采集和开放式采样分别采集了银杏、红松纯林枝叶及林内的挥发性有机物,运用正己烷溶剂洗脱-GC/MS法分析样品,对离子图人工解译确定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含量。研究了挥发物成分、浓度、日变化、微生物浓度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银杏枝叶TVOC共鉴定出13类135种,银杏林内TVOC共鉴定出10类105种,从出现频率上看,银杏枝叶和林内的挥发性有机物基本相同,主要成分为十二烷、2,6,11-三甲基十二烷、十四烷、2,6...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OCs概述
1.2.2 VOCs的作用
1.2.3 影响VOCs释放的因素
1.2.4 VOCs的测定方法
1.2.5 VOCs的应用与争议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银杏纯林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材料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银杏枝叶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分析
2.2.2 银杏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2.2.3 银杏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对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松纯林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材料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枝叶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分析
3.2.2 红松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3.2.3 红松VOCs对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芳香植物香气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J]. 陈华,佘芝佳,吴晓銮,李嘉欢,郭纯爱. 肇庆学院学报. 2016(02)
[2]芳香疗法概述[J]. 魏宇梅,洪岩,费夷敏,林梦感,杨国红,王曙光. 中医学报. 2015(01)
[3]樟子松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抑菌作用[J]. 郭阿君,王志英,邹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4)
[4]不同提取方法对印度紫檀叶片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 郑丽霞,高泽正,吴伟坚,梁广文,符悦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03)
[5]森林养生疗法[J]. 黄俊. 林业与生态. 2014(03)
[6]青海沙棘总三萜含量与树龄和部位的关系[J]. 王文娟. 草业科学. 2014(02)
[7]健康和虫害的红松挥发物对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J]. 王琪,严善春,严俊鑫,徐波. 生态学报. 2013(23)
[8]虫害马尾松挥发性化学物质变化规律及其诱导邻近马尾松抗性的初步研究[J]. 王丽霞,徐志宏,陈为民,孙品雷,巫冬江,俞春来,包春泉.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6)
[9]3种杉科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J]. 殷倩,俞益武,高岩,丁倩倩,薛丹,张倩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6)
[10]北京植物园松科植物综合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J]. 吴菲,王广勇,赵世伟,西战.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1)
博士论文
[1]侧柏和油松挥发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 李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硕士论文
[1]五种常绿园林树种抑菌能力研究[D]. 张国帅.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桂花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D]. 林富平.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信阳毛尖香气特征及其成分GC-MS指纹图谱的研究[D]. 孔维婷.西南大学 2012
[4]云南省典型乔木植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规律研究[D]. 郭霞.昆明理工大学 2012
[5]白皮松挥发物释放规律及其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D]. 董建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6]几种园林植物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张薇.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7623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OCs概述
1.2.2 VOCs的作用
1.2.3 影响VOCs释放的因素
1.2.4 VOCs的测定方法
1.2.5 VOCs的应用与争议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银杏纯林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材料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银杏枝叶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分析
2.2.2 银杏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2.2.3 银杏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对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松纯林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材料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枝叶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分析
3.2.2 红松林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3.2.3 红松VOCs对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芳香植物香气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研究[J]. 陈华,佘芝佳,吴晓銮,李嘉欢,郭纯爱. 肇庆学院学报. 2016(02)
[2]芳香疗法概述[J]. 魏宇梅,洪岩,费夷敏,林梦感,杨国红,王曙光. 中医学报. 2015(01)
[3]樟子松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抑菌作用[J]. 郭阿君,王志英,邹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4)
[4]不同提取方法对印度紫檀叶片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 郑丽霞,高泽正,吴伟坚,梁广文,符悦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03)
[5]森林养生疗法[J]. 黄俊. 林业与生态. 2014(03)
[6]青海沙棘总三萜含量与树龄和部位的关系[J]. 王文娟. 草业科学. 2014(02)
[7]健康和虫害的红松挥发物对赤松梢斑螟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J]. 王琪,严善春,严俊鑫,徐波. 生态学报. 2013(23)
[8]虫害马尾松挥发性化学物质变化规律及其诱导邻近马尾松抗性的初步研究[J]. 王丽霞,徐志宏,陈为民,孙品雷,巫冬江,俞春来,包春泉.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6)
[9]3种杉科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J]. 殷倩,俞益武,高岩,丁倩倩,薛丹,张倩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6)
[10]北京植物园松科植物综合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J]. 吴菲,王广勇,赵世伟,西战.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1)
博士论文
[1]侧柏和油松挥发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 李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硕士论文
[1]五种常绿园林树种抑菌能力研究[D]. 张国帅.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桂花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D]. 林富平.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信阳毛尖香气特征及其成分GC-MS指纹图谱的研究[D]. 孔维婷.西南大学 2012
[4]云南省典型乔木植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规律研究[D]. 郭霞.昆明理工大学 2012
[5]白皮松挥发物释放规律及其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D]. 董建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6]几种园林植物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张薇.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7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18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