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物理阻隔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7 07:06
为了探讨凋落物物理阻隔对格氏栲天然林自然更新状况的影响,通过模拟野外凋落物覆盖,设置格氏栲种子上层覆盖厚0 cm(CK)、2 cm(D2)、4 cm(D4)、6 cm(D6)、8 cm(D8)及种子下层铺垫厚2 cm(U2)、4 cm(U4)凋落物等7个处理,分析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种子萌发进程存在显著影响。CK萌发持续时间最长,上层覆盖处理(D)次之,下层铺垫处理(U)的种子起始萌发时间显著滞后。(2)CK种子萌发率最高,其次D6处理发芽速度较快,发芽整齐;U处理较D处理的发芽率及发芽势均显著降低,且萌发抑制率显著增加。(3)D处理的种子胚根生长速度快,胚根长度大于CK;U处理的种子胚根生长速度呈先慢后快趋势。可见,凋落物是影响格氏栲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阻碍种子与土壤接触而抑制萌发,影响格氏栲林更新。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于2018年12月在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验大棚内开始,选用38.5 cm×27.5 cm×14 cm规格的萌发盆,依据萌发盆体积,计算相应加入的凋落物重量。实验设计7个凋落物厚度梯度,种子上层覆盖凋落物播种与种子底层铺垫凋落物播种等两种实验方案,其中5个梯度种子与土壤有机质直接接触,覆盖0 cm(CK),2 cm(约40 g/m2,D2),4 cm(约80 g/m2,D4),6 cm(约120 g/m2,D6),8 cm(约160 g/m2,D8)凋落物(图1a—d),在种子与凋落物之间覆盖一层孔径为5 mm的尼龙网;另外2个梯度先铺2 cm(约40 g/m2,U2),4 cm(约80 g/m2,U4)厚(图1e—f)凋落物再播种,其中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将处理过的种子分别掩埋于萌发盆土壤表面,每个重复播种50粒颗粒饱满、大小一致的格氏栲种子,选取干燥均匀的凋落物作覆盖物,采用称重法控制凋落物厚度,覆盖时尽量保持各部位均匀一致。播种后,每个萌发盆定期浇水,每隔2天每次浇水200 mL[21]以保证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水分供给。实验中种子与凋落物之间铺垫孔径5 mm的尼龙网,便于提起凋落物以观测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情况,减少因拨开凋落物对种子胚根伸长的伤害[22]。2.3 各种指标测定
3.1 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基质含水量的影响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基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为D4>U2>D6>D2>D8>U4>CK(图2)。上层凋落物覆盖处理(D)的土壤含水量随覆盖厚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D4处达到最高值,含水量为33.57%;D8处最低(28.63%)。U2处理的含水量高于U4,且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底层铺垫凋落物处理(U)与D处理土壤含水量相比较,与D4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胜红蓟种子萌发/出苗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杜丽思,李铷,董玉梅,黄邦成,傅杨,汤东生. 生态学报. 2019(15)
[2]杉木凋落物覆盖对自身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J]. 赵冲,蔡一冰,黄晓,刘青青,朱晨曦,于姣妲,王正宁,刘博.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3]两种云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J]. 刘有军,刘世增,康才周,满多清. 生态学报. 2019(02)
[4]PEG模拟干旱胁迫下5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的评估[J]. 程波,胡生荣,高永,樊璐,翟波,刘湘杰,张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5]光照强度对六种草地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赵明,张红香,颜宏,邱璐. 生态科学. 2018(02)
[6]枯落物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 张建国,黄财智,陈永华,张文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7]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冯雪萍,刘金福,BUAJAN Supaporn,何中声,江蓝,洪伟,施友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4)
[8]光照及地面覆盖物对水青树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J]. 许宁,憨宏艳,甘小洪.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3)
[9]凋落物对迷人杜鹃幼苗更新和种子萌发的影响[J]. 周艳,陈训,韦小丽,伍庆,李朝婵. 林业科学. 2015(03)
[10]格氏栲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关联性分析[J]. 马瑞丰,刘金福,张广帅,吴则焰,洪伟,何中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216113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进程的影响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于2018年12月在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实验大棚内开始,选用38.5 cm×27.5 cm×14 cm规格的萌发盆,依据萌发盆体积,计算相应加入的凋落物重量。实验设计7个凋落物厚度梯度,种子上层覆盖凋落物播种与种子底层铺垫凋落物播种等两种实验方案,其中5个梯度种子与土壤有机质直接接触,覆盖0 cm(CK),2 cm(约40 g/m2,D2),4 cm(约80 g/m2,D4),6 cm(约120 g/m2,D6),8 cm(约160 g/m2,D8)凋落物(图1a—d),在种子与凋落物之间覆盖一层孔径为5 mm的尼龙网;另外2个梯度先铺2 cm(约40 g/m2,U2),4 cm(约80 g/m2,U4)厚(图1e—f)凋落物再播种,其中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将处理过的种子分别掩埋于萌发盆土壤表面,每个重复播种50粒颗粒饱满、大小一致的格氏栲种子,选取干燥均匀的凋落物作覆盖物,采用称重法控制凋落物厚度,覆盖时尽量保持各部位均匀一致。播种后,每个萌发盆定期浇水,每隔2天每次浇水200 mL[21]以保证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的水分供给。实验中种子与凋落物之间铺垫孔径5 mm的尼龙网,便于提起凋落物以观测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情况,减少因拨开凋落物对种子胚根伸长的伤害[22]。2.3 各种指标测定
3.1 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基质含水量的影响凋落物覆盖方式及厚度对格氏栲种子萌发基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为D4>U2>D6>D2>D8>U4>CK(图2)。上层凋落物覆盖处理(D)的土壤含水量随覆盖厚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D4处达到最高值,含水量为33.57%;D8处最低(28.63%)。U2处理的含水量高于U4,且均与CK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底层铺垫凋落物处理(U)与D处理土壤含水量相比较,与D4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胜红蓟种子萌发/出苗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杜丽思,李铷,董玉梅,黄邦成,傅杨,汤东生. 生态学报. 2019(15)
[2]杉木凋落物覆盖对自身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J]. 赵冲,蔡一冰,黄晓,刘青青,朱晨曦,于姣妲,王正宁,刘博.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2)
[3]两种云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J]. 刘有军,刘世增,康才周,满多清. 生态学报. 2019(02)
[4]PEG模拟干旱胁迫下5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的评估[J]. 程波,胡生荣,高永,樊璐,翟波,刘湘杰,张慧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5]光照强度对六种草地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赵明,张红香,颜宏,邱璐. 生态科学. 2018(02)
[6]枯落物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 张建国,黄财智,陈永华,张文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7]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冯雪萍,刘金福,BUAJAN Supaporn,何中声,江蓝,洪伟,施友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4)
[8]光照及地面覆盖物对水青树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J]. 许宁,憨宏艳,甘小洪.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3)
[9]凋落物对迷人杜鹃幼苗更新和种子萌发的影响[J]. 周艳,陈训,韦小丽,伍庆,李朝婵. 林业科学. 2015(03)
[10]格氏栲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关联性分析[J]. 马瑞丰,刘金福,张广帅,吴则焰,洪伟,何中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216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1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