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3 03:10
  利用浙江省开化县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钱江源国家公园)植被的构成和破碎化程度,研究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为主;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内分布着大面积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对各功能区景观破碎化分析表明,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表现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生态保育区>核心保护区,与钱江源国家公园各功能区的保护与利用要求相符,但整体景观连通性较低。对各功能区内重要森林类型天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破碎化分析表明,三种植被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与各功能区破碎化程度一致,表现为核心保护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最低,受人为干扰轻,游憩展示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高,受人为干扰严重。以上分析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总体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文章来源】:浙江林业科技. 2020,40(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分析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

国家公园,森林类型,景观,斑块


(1)表征斑块面积大小和破碎化的平均斑块面积(MPS)、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PD是指景观单位面积中的斑块数,MPS指景观中斑块平均面积的大小,这两个指标用于定量分析景观的破碎化程度,PD与景观破碎化程度成正比,MPS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呈反比;LPI指景观中面积最大的斑块占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有助于确定景观的优势类型[21-22]。式中,N为景观中某类斑块的数量,A为某类斑块的总面积。式中,aij为景观类型i中斑块j的面积。

面积图,国家公园,杉木,面积


天然针叶林面积为4 993.6 hm2,占整个国家公园面积的19.1%,集中分布在生态保育区内,多为砍伐后次生的马尾松林和黄山松林;杉木林、油茶林和茶园等属于经济林,杉木林的面积为6 841.4 hm2,占26.1%,其中,人工纯杉木林2 000.8 hm2(图3),占7.6%,集中分布在生态保育区和传统利用区,油茶林面积1 503.9 hm2,占5.7%,茶园577.1 hm2,占2.2%。非林地包括农用地、居住地、交通用地和部分裸地,共2 785.2 hm2,占10.6%,主要分布在生态保育区和传统利用区,在核心保护区也有少量分布。各功能区的景观指数见表3。由表3表明,(1)核心保护区的PD最小,MPS最大,LPI较高,表明该区内存在明显的主导景观类型;MSI较高,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CONTAG较低,表明斑块的分离程度高,不同景观类型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连接性。(2)生态保育区的PD略高于核心保护区,MPS仅次于核心保护区,表明生态保育区的景观破碎化低,斑块平均面积较大;LPI最低,表明生态保育区内各种类型的景观斑块分布均匀、优势度不明显;MSI较高,受到的人为干扰较小;CONTAG较低,斑块的分离程度高。(3)传统利用区和游憩展示区的PD高,MPS小,表明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由较分散的小斑块组成,破碎化程度较高;LPI较高,存在明显的主导景观类型;MSI较小,区域内组成斑块形状较简单,受到人为干扰的强度相对较大;CONTAG均较低,斑块的分离程度高。对钱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功能区内重要森林类型天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破碎化分析结果如表4。由表4可知,(1)核心保护区中三种植被类型的PD均较小,其中,常绿阔叶林的MPS和LPI最大,表明常绿阔叶林分布集中,破碎化程度小,是核心保护区中的优势景观类型。核心保护区三种植被类型的MSI均较大,表明这三种重要植被景观斑块形状复杂,植被受到人为干扰程度较轻。(2)生态保育区中三种植被类型的PD均较小,其中,天然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MPS和LPI较大,表明生态保育区植被破碎化程度较低,植被类型以天然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3)游憩展示区三种植被类型PD均较大,MPS和LPI均较小,表明游憩展示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天然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此区域相对主要的植被类型。游憩展示区三种植被类型的MSI均较小,表明该区域景观被分割成形状简单的小斑块,植被受到较大程度的人为影响。(4)传统利用区中天然针叶林的PD均较大,破碎化程度较大,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PD均较小,常绿阔叶林的MPS和LPI较大,是传统利用区中的优势景观类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对黑麂保护的有效性评估[J]. 余建平,申云逸,宋小友,陈小南,李晟,申小莉.  生物多样性. 2019(01)
[2]景观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讨[J]. 唐建,谭飞,周琳.  绿色科技. 2018(24)
[3]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J]. 虞虎,钟林生,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0)
[4]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特征[J]. 芦伟,余建平,任海保,米湘成,陈建华,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2018(09)
[5]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研究进展[J]. 代云川,薛亚东,张云毅,李迪强.  生物多样性. 2019(01)
[6]澜沧江下游景观破碎化时空动态及成因分析[J]. 刘世梁,安南南,侯笑云,董世魁,赵爽,许经纬.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7)
[7]论保护地分类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中国保护地建设[J].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2018(07)
[8]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地概况及分类体系构想[J]. 彭杨靖,樊简,邢韶华,崔国发.  生物多样性. 2018(03)
[9]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的萌生更新特征[J]. 叶铎,钱海源,王璐瑶,金芳梅,倪健,陈声文,宋云峰,陈建华.  生态学报. 2018(10)
[10]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目标与任务[J]. 朱春全.  生物多样性. 2017(10)



本文编号:3226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26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