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土贡种源种实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19:53
林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交配动态直接关系到其种子及子代苗木的遗传品质。而林木随树龄增大产生的繁殖能力变化不可避免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交配系统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位于广西苍梧县天洪岭林场的马尾松“土贡”种源母树林(1959年造林)及其不同时期子代为材料,开展母树林种实品质、遗传多样性及交配系统方面的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参试母树平均胸径58.87cm,母树林平均单果鲜重、果长及果宽分别为14.09g、48.95mm及24.11mm,果实相对偏小;种子平均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势为8.36g、70%及45%,低于一些同类研究报道,推测与母树树龄过大,繁殖能力下降有关;母树间在球果表型及种子性状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母树林存在丰富变异;仅有单果重、果长和果宽之间、发芽率及发芽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将参试母树分为5类,第1、2类种子质量好,果型大,可优先作为采种母树。2.对母树林及其4个不同年份采种营建人工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种时母树年龄分别为36、40、46、55年生),发现子代和母树林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与母树群体相比差异并不显著;多数位点...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采种母树胸径、果长、果宽和单果?
0000000000000300?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图2-1不同采种母树胸径、果长、果宽和单果重的差异??figure?2-2?Different?mother?tree?D,?cone?length,?cone?width?and?cone?weight?difference??注:图中水平虚线表示各指标总体均值??2.2_2不同球果脱粒方式、不同母树种子千粒重及生活力差异分析??对同时采用日光曝晒和烘箱干燥的6株母树的种子从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表2-2),结果显示两种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40°C烘箱干燥脱粒??对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势无显著的负面影响。??表2-2不同球果脱粒处理方式分析表??Table?2-2?Analysis?table?for?different?cones?threshing?treatment??因变量?自由度?平方和?均方?F值?P值??千粒重?1?0.4977?0.4977?0.0500?0.8282??发芽势?I?0.0001?0.0001?0.0800?0.1414??发芽率?1?0.1162?0.1162?2.9500?0.1169??参试母树的平均发芽率为70%,发芽势为45%,千粒重为8.36g。方差分析显示(图??2-2),不同母树之间种子的发芽率(F=7_57,P<0.0001)、发芽势(F=3.79,?PC0.0001)??及千粒重(F=89.06,?PC0.0001)均呈极显著差异。78#母树的发芽率最高(91.5%),其??次为94#、99#和1009#号
注:bp表示片段大小??图3-1?P.Ma51(A)号、P.Ma86(B)号和WX135(C)号引物PCR扩增结果??Figure?3-1?Electrophpresis?pattern?amplified?with?primer?P.Ma51(A),P.Ma86(B)and?WX?135(C)??3.6马尾松DNA质量与含量检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种粗皮桉种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与SSR分析[J]. 邓紫宇,项东云,熊涛,李昌荣,陈升侃,梁机,蓝必布,兰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1)
[2]木荷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J]. 杨汉波,张蕊,周志春. 林业科学. 2016(12)
[3]“土贡松”母树林种子品质与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J]. 聂永雄,韦勋,张荣,张海东,周梓富,白天道.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6)
[4]土贡松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木材密度研究[J]. 聂永雄,刘晓玲,张荣,黎韦水,李焱,符韵林.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6)
[5]马尾松种子千粒重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唐效蓉,李宇珂,曾令文. 湖南林业科技. 2016(05)
[6]桂东南马尾松土贡良种大径材人工林生长规律探究[J]. 刘延男,严壮洧,严理,周梓富,卢乃敬,李满.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8)
[7]桂东南地区速生、高抗、高脂土贡松营养元素分配规律研究[J]. 叶锦培,严理,陈梅,黎源,郑小川,张凯,钟连香,唐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3)
[8]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J]. 冯源恒,李火根,杨章旗,吴东山. 广西植物. 2016(11)
[9]马尾松基因组SSR标记在松属其他树种中的通用性分析[J]. 倪州献,白天道,蔡恒,陈淑芬,徐立安. 分子植物育种. 2015(12)
[10]土贡松木材干燥特性研究[J]. 严壮洧,陈柏旭,李炎,符韵林,聂海泉.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3)
博士论文
[1]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及种子园交配系统研究[D]. 谭小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2]杨属AFLP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杨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构建[D]. 宋红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硕士论文
[1]马尾松优良家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及EST-SSR研究[D]. 邵俊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小麦种子发芽率的生化遗传机制的初步研究[D]. 周飞.四川农业大学 2011
[3]基于cpSSR标记的红松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的研究[D]. 赵丹.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桉树4个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STS标记开发初探[D]. 田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5]马尾松亲本配合力与全同胞子代遗传分析[D]. 陈玮.南京林业大学 2008
[6]马尾松实生种子园交配系统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薇.南京林业大学 2008
[7]马尾松实生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研究[D]. 龚佳.南京林业大学 2007
[8]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多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鹏良.南京林业大学 2006
[9]红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遗传结构研究[D]. 王洪梅.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0]马尾松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D]. 赵阿风.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4948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不同采种母树胸径、果长、果宽和单果?
0000000000000300?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图2-1不同采种母树胸径、果长、果宽和单果重的差异??figure?2-2?Different?mother?tree?D,?cone?length,?cone?width?and?cone?weight?difference??注:图中水平虚线表示各指标总体均值??2.2_2不同球果脱粒方式、不同母树种子千粒重及生活力差异分析??对同时采用日光曝晒和烘箱干燥的6株母树的种子从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表2-2),结果显示两种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40°C烘箱干燥脱粒??对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发芽势无显著的负面影响。??表2-2不同球果脱粒处理方式分析表??Table?2-2?Analysis?table?for?different?cones?threshing?treatment??因变量?自由度?平方和?均方?F值?P值??千粒重?1?0.4977?0.4977?0.0500?0.8282??发芽势?I?0.0001?0.0001?0.0800?0.1414??发芽率?1?0.1162?0.1162?2.9500?0.1169??参试母树的平均发芽率为70%,发芽势为45%,千粒重为8.36g。方差分析显示(图??2-2),不同母树之间种子的发芽率(F=7_57,P<0.0001)、发芽势(F=3.79,?PC0.0001)??及千粒重(F=89.06,?PC0.0001)均呈极显著差异。78#母树的发芽率最高(91.5%),其??次为94#、99#和1009#号
注:bp表示片段大小??图3-1?P.Ma51(A)号、P.Ma86(B)号和WX135(C)号引物PCR扩增结果??Figure?3-1?Electrophpresis?pattern?amplified?with?primer?P.Ma51(A),P.Ma86(B)and?WX?135(C)??3.6马尾松DNA质量与含量检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引种粗皮桉种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与SSR分析[J]. 邓紫宇,项东云,熊涛,李昌荣,陈升侃,梁机,蓝必布,兰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1)
[2]木荷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J]. 杨汉波,张蕊,周志春. 林业科学. 2016(12)
[3]“土贡松”母树林种子品质与遗传多样性初步分析[J]. 聂永雄,韦勋,张荣,张海东,周梓富,白天道.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6)
[4]土贡松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木材密度研究[J]. 聂永雄,刘晓玲,张荣,黎韦水,李焱,符韵林. 陕西林业科技. 2016(06)
[5]马尾松种子千粒重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唐效蓉,李宇珂,曾令文. 湖南林业科技. 2016(05)
[6]桂东南马尾松土贡良种大径材人工林生长规律探究[J]. 刘延男,严壮洧,严理,周梓富,卢乃敬,李满.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8)
[7]桂东南地区速生、高抗、高脂土贡松营养元素分配规律研究[J]. 叶锦培,严理,陈梅,黎源,郑小川,张凯,钟连香,唐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3)
[8]马尾松桐棉种源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J]. 冯源恒,李火根,杨章旗,吴东山. 广西植物. 2016(11)
[9]马尾松基因组SSR标记在松属其他树种中的通用性分析[J]. 倪州献,白天道,蔡恒,陈淑芬,徐立安. 分子植物育种. 2015(12)
[10]土贡松木材干燥特性研究[J]. 严壮洧,陈柏旭,李炎,符韵林,聂海泉. 陕西林业科技. 2015(03)
博士论文
[1]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及种子园交配系统研究[D]. 谭小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2]杨属AFLP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杨树品种分子指纹图谱构建[D]. 宋红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硕士论文
[1]马尾松优良家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及EST-SSR研究[D]. 邵俊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小麦种子发芽率的生化遗传机制的初步研究[D]. 周飞.四川农业大学 2011
[3]基于cpSSR标记的红松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的研究[D]. 赵丹.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桉树4个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STS标记开发初探[D]. 田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
[5]马尾松亲本配合力与全同胞子代遗传分析[D]. 陈玮.南京林业大学 2008
[6]马尾松实生种子园交配系统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薇.南京林业大学 2008
[7]马尾松实生种子园遗传多样性研究[D]. 龚佳.南京林业大学 2007
[8]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多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鹏良.南京林业大学 2006
[9]红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遗传结构研究[D]. 王洪梅.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0]马尾松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D]. 赵阿风.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4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5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