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矢竹叶色复绿过程光合生理特性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30 20:25
花叶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f.akebonosuji H.Okamura)属珍稀观赏竹,秆型挺拔,叶色多变,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本文以花叶矢竹花叶株白叶及不同程度复绿叶为研究对象,以绿叶株同位开展绿叶为对照,利用无损伤的叶绿素仪测得相对含量SPAD值,确定复绿程度分别为对照的0、10%、30%、50%、70%、90%,共六个阶段,研究花叶矢竹花叶株白叶复绿模式、光合色素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特性和白化转绿相关基因表达等差异,探讨花叶矢竹白叶复绿机理。结果表明,(1)花叶矢竹花叶株与绿叶株相比,叶片小、秆低,但生长速度、抽叶时间差异不明显;第1-3叶初展为白色,4-7叶初展绿色,3-7叶复绿程度能达到对照的90%。(2)花叶矢竹白叶光合色素含量极低,复绿过程中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完全复绿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正常绿叶的87.02%、98.20%、89.37%、85.02%,仅叶绿素b恢复至绿叶水平,但叶绿素a未达到绿叶水平,属于叶绿素a缺乏型突变。(3)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显著,白叶可见大量无类囊体片层结构的质体,绿叶叶绿体...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花叶矢竹绿叶株和花叶株盆苗Figure3.1GreenplantsandmosaicplantsofPseudosasajaponicaf.akebonosuji
花叶矢竹叶色复绿过程光合生理特性与基因表达分析片66.19±4.61c 27.2±0.51cd 3.72±0.27c 7.43±0.61d 11.0片52.7±3.05e 26.18±0.27d 3.08±0.13a 8.52±0.39d 10.8同一列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材料间 0.05 的显著差异水平。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2 花叶矢竹白叶复绿过程的叶色变化特征观察发现,绿叶株不同叶位展叶第一天的 SPAD 值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花矢竹花叶株不同叶位置的叶片展叶第一天的叶片颜色不同,用无损伤叶绿叶第一天的叶片中部 SPAD 值(图 3.2),发现前两叶的叶中部 SPAD 值为叶有少量累积,从第四叶开始叶片 SPAD 逐渐增大,与前三叶相比 SPAD 。
图 3.3 花叶矢竹不同复绿阶段叶片ig.3.3 Different degrees of regreen leaves of Pseudosasa japonica f. akebono叶片的复绿程度不一致,全白叶、复绿 10%、30%、50%、70逐渐加深(图 3.3),其叶色浓淡的变化与 SPAD 叶绿素仪测量结,花叶矢竹不同阶段复绿叶的叶绿素 a(Chla)、叶绿素 b(Chb)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着复绿程度的增加均呈上升叶绿素 b 与 CK 差异不显著,而 Chlb、Chla+b 及 Car 含量均差 87.02%、89.37%、85.02%;复绿叶 chla/b 比值呈升高趋势,缓慢,但 D 阶段后 chla/b 值逐渐增加,E 阶段后与 CK 差异不素(car/chl)的比值逐渐降低,白叶 A 时期为最大,显著高出 阶段以后与 CK 无显著差异。D 仪选择的不同复绿程度叶片的 SPAD 值差异性明显(图 3.4)的数据可信,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呈的程度与 SPAD 仪关性一致。.4 花叶矢竹不同复绿程度复绿叶及正常绿叶的叶绿素含量及相对比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棉花叶片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 狄佳春,赵亮,陈旭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6)
[2]花叶矢竹转录组中的转座子表达分析[J]. 安苗苗,刘静,郦元,周明兵.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06)
[3]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J]. 李正华,李海霞,李静,白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4]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2)
[5]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J]. 姚嘉龙,郭蓓,谢皓.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3)
[6]彩叶植物呈色机理与影响花色素苷因素研究进展[J]. 张潇,汪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15(01)
[7]一个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及光合生理特性分析[J]. 董华林,武晓智,陈少愚,周鹏,赵锋,费震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4)
[8]137Cs-γ射线辐照矢竹类组培苗生物学效应[J]. 杨海芸,何安国,姜可以,李朝娜,周明兵. 核农学报. 2014(11)
[9]茶树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在白叶1号不同白化阶段的表达分析[J]. 马春雷,姚明哲,王新超,金基强,马建强,陈亮. 作物学报. 2015(02)
[10]白肋烟叶片低叶绿素含量的生理生化分析[J]. 刘彩云. 烟草科技. 2014(08)
博士论文
[1]花叶矢竹叶色变异机理研究[D]. 杨海芸.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小麦黄绿突变体特性研究与遗传分析[D]. 李宁.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一个新的小麦黄化突变体研究[D]. 曹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D]. 李鹏民.山东农业大学 2007
[5]光系统II的结构与功能及叶绿体诱导的细胞凋亡[D]. 李冬海.清华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bai S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D]. 和金鹏.江西农业大学 2015
[2]花叶矢竹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jPORB和PjCAO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姜可以.浙江农林大学 2013
[3]水稻温敏黄转绿突变体v5的鉴定和基因克隆[D]. 郭鹏.浙江师范大学 2011
[4]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9的特性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D]. 李瑞清.安徽农业大学 2010
[5]叶绿素缺乏对水稻光系统光化学功能的影响[D]. 韩涛.南京农业大学 2010
[6]一个水稻白苗复绿性状的遗传特性和基因定位研究[D]. 杨洁.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一份水稻白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 郑静.四川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58433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花叶矢竹绿叶株和花叶株盆苗Figure3.1GreenplantsandmosaicplantsofPseudosasajaponicaf.akebonosuji
花叶矢竹叶色复绿过程光合生理特性与基因表达分析片66.19±4.61c 27.2±0.51cd 3.72±0.27c 7.43±0.61d 11.0片52.7±3.05e 26.18±0.27d 3.08±0.13a 8.52±0.39d 10.8同一列上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材料间 0.05 的显著差异水平。 within a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0.05 probability level.2 花叶矢竹白叶复绿过程的叶色变化特征观察发现,绿叶株不同叶位展叶第一天的 SPAD 值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花矢竹花叶株不同叶位置的叶片展叶第一天的叶片颜色不同,用无损伤叶绿叶第一天的叶片中部 SPAD 值(图 3.2),发现前两叶的叶中部 SPAD 值为叶有少量累积,从第四叶开始叶片 SPAD 逐渐增大,与前三叶相比 SPAD 。
图 3.3 花叶矢竹不同复绿阶段叶片ig.3.3 Different degrees of regreen leaves of Pseudosasa japonica f. akebono叶片的复绿程度不一致,全白叶、复绿 10%、30%、50%、70逐渐加深(图 3.3),其叶色浓淡的变化与 SPAD 叶绿素仪测量结,花叶矢竹不同阶段复绿叶的叶绿素 a(Chla)、叶绿素 b(Chb)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着复绿程度的增加均呈上升叶绿素 b 与 CK 差异不显著,而 Chlb、Chla+b 及 Car 含量均差 87.02%、89.37%、85.02%;复绿叶 chla/b 比值呈升高趋势,缓慢,但 D 阶段后 chla/b 值逐渐增加,E 阶段后与 CK 差异不素(car/chl)的比值逐渐降低,白叶 A 时期为最大,显著高出 阶段以后与 CK 无显著差异。D 仪选择的不同复绿程度叶片的 SPAD 值差异性明显(图 3.4)的数据可信,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呈的程度与 SPAD 仪关性一致。.4 花叶矢竹不同复绿程度复绿叶及正常绿叶的叶绿素含量及相对比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棉花叶片突变体的研究进展[J]. 狄佳春,赵亮,陈旭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6)
[2]花叶矢竹转录组中的转座子表达分析[J]. 安苗苗,刘静,郦元,周明兵.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06)
[3]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J]. 李正华,李海霞,李静,白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4]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2)
[5]叶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J]. 姚嘉龙,郭蓓,谢皓.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3)
[6]彩叶植物呈色机理与影响花色素苷因素研究进展[J]. 张潇,汪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15(01)
[7]一个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遗传及光合生理特性分析[J]. 董华林,武晓智,陈少愚,周鹏,赵锋,费震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4)
[8]137Cs-γ射线辐照矢竹类组培苗生物学效应[J]. 杨海芸,何安国,姜可以,李朝娜,周明兵. 核农学报. 2014(11)
[9]茶树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在白叶1号不同白化阶段的表达分析[J]. 马春雷,姚明哲,王新超,金基强,马建强,陈亮. 作物学报. 2015(02)
[10]白肋烟叶片低叶绿素含量的生理生化分析[J]. 刘彩云. 烟草科技. 2014(08)
博士论文
[1]花叶矢竹叶色变异机理研究[D]. 杨海芸.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小麦黄绿突变体特性研究与遗传分析[D]. 李宁.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一个新的小麦黄化突变体研究[D]. 曹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在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应用[D]. 李鹏民.山东农业大学 2007
[5]光系统II的结构与功能及叶绿体诱导的细胞凋亡[D]. 李冬海.清华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bai S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D]. 和金鹏.江西农业大学 2015
[2]花叶矢竹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jPORB和PjCAO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姜可以.浙江农林大学 2013
[3]水稻温敏黄转绿突变体v5的鉴定和基因克隆[D]. 郭鹏.浙江师范大学 2011
[4]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9的特性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D]. 李瑞清.安徽农业大学 2010
[5]叶绿素缺乏对水稻光系统光化学功能的影响[D]. 韩涛.南京农业大学 2010
[6]一个水稻白苗复绿性状的遗传特性和基因定位研究[D]. 杨洁.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一份水稻白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 郑静.四川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58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5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