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不同间作模式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2 17:05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更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幼林在种植5~6年后才有一定产量,8~10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导致前期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发展。油茶幼林间作农作物,不仅符合生态经营的要求,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为油茶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内土地利用率,增加油茶林地的经济效益。因此,本试验以2年生油茶幼树为试材,设计了间作辣椒和花生2种模式,设置了氮素含量为50mg/kg 土壤(N1)、250mg/kg土壤(N2)和对照0 mg/kg 土壤(NO)3个施氮处理梯度,研究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生长和养分动态变化,利用15N示踪技术分析了不同施氮处理下油茶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期为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高效管理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生长发育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前期,间作辣椒和花生均能显著提高油茶的光合作用速率,且在N1氮素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4.15 μmol CO2 m-2 s-1和 5.71μmol CO2...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间作模式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究


图3.1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图中(1):间作前期油茶地上生??物量;(2):间作前期油茶地下生物量;(3):间作后期油茶地上生物量;(4):间??作后期油茶地下生物量;大写字母代表同一氮素水平下,不同种植模式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C0.05);小写字母代表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氮素水平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C0.05))??Fig.?3.1?Influence?of?different?intercropping??

模式图,油茶,生物量,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间作模式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宄??通过图3.2?(1)和(2)可以看出,在NO氮素水平下,间作辣椒和花生可??以显著提高间作前期和后期的油茶单株生物量,此时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3.01g、14.27g、16.16g、17.53g?较相应的油茶单作模式提高了?47.51%、61.9%、??32.79%、44.04%。而在N1氮素水平下,间作辣椒和花生可以显著提高间作前??期油茶的单株生物量,此时的油茶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3.16g、12.30g较相应的??油茶单作模式提高了?24.74%、16.59%。而在N2氮素水平下,只有间作辣椒可??以显著提高油茶生长前期的单株生物量,此时的单株生物量为11.47g较相应的??油茶单作模式提高了?41.08%。油茶单作时,在N1氮素水平下油茶生长前期和??后期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0.55g和16.37g均显著高于NO和N2氮素水平下的??单株生物量且生长后期的单株生物量是生长前期的1.55倍。间作前期,两种间??作模式下,各氮素水平之间的单株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且间作花生时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单株生物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间作后期,在N2氮素水平下间作辣??椒和花生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2.21g和10.54g均显著低于NO和N1氮素水平下??的单株生物量。??20「,,、?????20「,,、??(1)?A?|?|?油茶甲.作?(2)?Aa?Aa??18?-?^?CHI间伤辣椒?丨X?■?Aa?Aa?T如??_謙?l6.?Xm??NO?N?丨?N2?\〇?N1?N2??图3.2: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单株生物量的影

模式图,油茶,土壤,模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间作模式油茶生长及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研宄??3.2.2间作对油茶土壤氮量的影响??由图3.3可见,间作前期,在N1氮素水平下,间作花生时油茶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大为0.50?g/kg;而在NO和N2氮素水平下,间作辣椒和花生时油茶土壤??氮含量与油茶单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三种种植模式下,在N2氮素水平下油??茶土壤氮含量分别为0.65?g/kg、0.66?g/kg和0.66?g/kg均显著高于NO和N1氮??素水平下的油茶土壤氮含量。间作后期,在N1氮素水平下,间作花生时油茶??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大为0.55?g/kg;而在NO和N2氮素水平下,间作辣椒和花生??时油茶土壤氮含量与油茶单作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油茶单作时,在N1氮素??水平下,油茶土壤氮素含量最小为0.43?g/kg;间作辣椒时,在N1氮素水平下,??油茶土壤氮素含量也最小为0.46?g/kg;间作花生时,在N1和N2氮素水平下,??油茶土壤氮素含量分别为0.55?g/kg和0.56?g/kg显著高于NO氮素水平下的油茶??土壤氮素含量。??08「□油杰单作?⑴?(2)??间作辣椒?Aa?Aa?Aa??_间作花牛.?t?T?T?Aa??06.?:?0.6?-?Aa?Aa?r-L-i?Aa??IN?fill?_??NO?NI?N2?NO?Nl?N2??图3.3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土壤氮含量的影响(图中(1):间作前期油茶土壤氮含量;??(2)间作后期油茶土壤氮含量;大写字母代表同一氮素水平下,不同种植模式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C0.05);小写字母代表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氮素水平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树/大豆间作对茶树土壤和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J]. 覃潇敏,黄少欣,韦锦坚,李金婷,陈杏,骆妍妃,韦持章.  华北农学报. 2019(S1)
[2]油茶间作天门冬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及其关系研究[J]. 黄天忠,曹国璠,赵明书,李金玲,唐乐,周芳,宋乾义.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05)
[3]氮素减施对茶树光合作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李维,向芬,周凌云,刘红艳,曾泽萱.  生态学杂志. 2020(01)
[4]不同氮素形态对油茶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陈铭,袁军,渠心静,李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5]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模拟[J]. 王雪蓉,张润芝,李淑敏,许宁,牟尧,张春怡.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9)
[6]氮磷钾配比施肥对油茶花芽生长及分化的影响[J]. 袁小军,周幼成,吴喜昌,罗帅,郭和平,葛晓宁,袁雅琪.  经济林研究. 2019(03)
[7]不同配方施肥对幼龄油茶的影响分析[J]. 李乾华.  南方农业. 2019(20)
[8]不同施氮水平下菠萝蜜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特征[J]. 白亭玉,苏兰茜,鱼欢,吴刚,谭乐和.  热带作物学报. 2019(06)
[9]树盘覆盖对油茶细根生长动态和垂直分布的影响[J]. 刘俊萍,左继林,秦健,闫梦,程离,王翰琨,王振丽,胡冬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08)
[10]氮素形态对油茶苗木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王瑞,陈隆升,王湘南,唐炜,彭映赫,张震,李安亮,陈永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博士论文
[1]油茶营养诊断及平衡施肥效应研究[D]. 周裕新.江西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矮化自根砧红富士苹果幼树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D]. 郑朝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油茶器官养分动态及土壤养分对施肥的响应[D]. 詹寿东.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3]硒在油茶林中的吸收积累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许舒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4]覆膜和施肥对坝地土壤养分及玉米增产效应的研究[D]. 曹雪敏.甘肃农业大学 2015
[5]浙西南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生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D]. 高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6]钾素水平对油茶林养分积累、果实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D]. 李小梅.江西农业大学 2014
[7]紫红色砂砾岩丘岗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油茶幼林与绿肥作物套作的效应[D]. 刘丁林.湖南农业大学 2013
[8]山茶属3种食用油植物苗期施肥效应研究[D]. 陈宜木.福建农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60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60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9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