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采集干扰对闽楠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1 18:17
  为了解以采集种实为主的人为干扰对闽楠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影响,分析闽楠种群的干扰历史,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闽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种群龄级和高度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采用生存分析理论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与动态,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动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集干扰对闽楠种群结构影响较大,采集干扰导致更新层个体减少,但种群的生存率提高,低龄级个体向高龄级补充的成功率提高;在无采集干扰的蚌贝村村委(BB)的闽楠种群中,幼苗死亡率更高,乔木层个体结构呈衰退趋势。采集干扰对闽楠种群动态趋势无明显影响,两个种群都是增长型,但采集干扰提高了种群的存活率。BB的闽楠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采集干扰的白面寨(BMZ)闽楠种群则更倾向于Deevey-Ⅱ型。采集干扰可以提高闽楠种群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在未来3、6、9个龄级后,种群个体数有所增加,种群呈增长趋势;人为干扰可以缩短种群发展到合理结构所需的时间,幼苗、幼树高死亡率是影响闽楠种群结构和天然更新的关键因素,人为干扰是促使闽楠成为群落优势种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40(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图文】:

采集干扰对闽楠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动态影响


采集干扰下闽楠种群的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

密度曲线,种群,生存率,密度曲线


闽楠种群生存率曲线和死亡密度曲线如图2所示,累计死亡率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如图3所示。BMZ种群各龄级的生存率都高于BB种群,Ⅰ至Ⅸ龄级的生存率都较高,Ⅹ龄级时出现急剧下降,而BB种群则从Ⅰ龄级开始便以很低的生存率(0.035)下降至接近0的水平。死亡密度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危险率曲线在BB种群中的变化较平滑,而在BMZ种群中出现较多的波动。采集干扰提高了种群的生存率,说明BB种群发展较平稳,而采集干扰下的BMZ种群波动较大。图3 采集干扰下闽楠种群的累计死亡率曲线和危险率曲线

曲线,种群,危险率,死亡率曲线


采集干扰下闽楠种群的累计死亡率曲线和危险率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为干扰(采集)对闽楠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J]. 林建勇,李俊福,何应明,唐复呈,李娟,梁瑞龙.  广西林业科学. 2020(01)
[2]赣中闽楠天然种群数量特征及分布格局[J]. 桂亚可,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国瑞,李杨.  生态学杂志. 2019(10)
[3]人为干扰对闽楠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林建勇,唐复呈,何应明,李娟,梁瑞龙.  西部林业科学. 2019(04)
[4]人为干扰对金马河温江段护岸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潇月,齐锦秋,张柳桦,王媚臻,李婷婷,鱼舜尧,郝建锋.  植物研究. 2019(01)
[5]杉木林林内光环境对楠木生长的影响[J]. 王俊男,于洋洋,林柳兴,庄正,邹显花,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04)
[6]尕海-则岔地区紫果云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J]. 赵阳,齐瑞,焦健,陈学龙,曹家豪,冯宜明,杨萌萌.  生态学报. 2018(20)
[7]小果紫薇林近自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J]. 刘震,闫淑君,田高飞,吴艳芳,段嵩岚,潘刚.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03)
[8]南京灵谷寺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J]. 袁在翔,金雪梅,马婷瑶,陈斌,关庆伟,王玲.  生态学杂志. 2017(06)
[9]不同干扰程度下沙生植物异翅独尾草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J]. 安静,吴玲,王海娟,段呈,王绍明.  生态学报. 2017(06)
[10]人为干扰对碧峰峡栲树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J]. 郝建锋,李艳,齐锦秋,裴曾莉,黄雨佳,蒋倩,陈亚.  生态学报. 2016(23)

博士论文
[1]闽楠群落对不同强度干扰的生态响应[D]. 苏小青.福建农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观光木和闽楠幼树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钟圣.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78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78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