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C库储量动态及其固碳潜力

发布时间:2021-07-13 04:48
  阔叶林是湖南省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湖南省1983-1987年至2014年5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2004年全国一类森林资源清查在湖南省6605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结合近20年来出版的文献和专著中有关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相关数据以及2015年在湖南省阔叶林采集凋落物层和土壤层(0-80 cm)样品实测数据,系统地估算了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估算了湖南省阔叶林乔木层的碳吸存潜力,探寻了近20年来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特征,为认识阔叶林生态系统在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提高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家尺度或省区、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准确估算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的研究结果为:(1)各调查期,植被层碳储量均表现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植被层碳储量占全省同期阔叶林植被层碳储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幼龄林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过熟林总体为下降趋... 

【文章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C库储量动态及其固碳潜力


图2.1湖南省地理位置??Fig.?2.1?The?geographical?position?of?Hunan?Province??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阔叶林,湖南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C库储量动态及其固碳潜力??水平a=0.05,若■PXXOS,则认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用Excel、RStudio、Arcgis??10.0软件作图。技术路线如图3.2所示。??已发表文献和相关资料?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V??<?"N?r?’??数据收集、整理?室内测试分析??\??x??????Y???南省阔叶林生态系??I生物量、碳含量数据库?j??”?”??r?\?r?\?r?\??湖南省阔叶林?湖南省阔叶林生?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态系统碳储量、?现有植被乔木??量、碳密度现?碳密度区域空间?层碳吸存潜力??状及动态特征?分布格局??V?J?V?J?V?J??v??湖南省阔叶林生态系统C库储量动态及其固C潜力??????图3.2研究技术路线??Fig.?3.2?1'he?design?route?for?research??25??

阔叶林,成熟林,湖南省,潜力


我国森林管理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林业发展和减排的科学依据。??4.3.1湖南省现有阔叶林乔木层现实碳吸存潜力??从2003-2004年全国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湖南省6605个样地调查数据中,对??湖南省现有阔叶林3个龄组选取最高碳密度样地作为标准,得出幼龄林(20年??以下)、中龄林(21-40年)和近熟林(41-50年)的最高碳密度分别为94.70、??93.37和71.69?tC_hm'以此来估算湖南省2014年阔叶林未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现实碳吸存潜力,结果如图4.4所示。从图4.4可以看出,2014??年湖南省阔叶林未成熟林乔木层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200.18xl06tC,为湖南省现??有阔叶林现存碳库储量(69.29xl06tC)的2.9倍。不同龄组阔叶林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幼龄林(106.21?xl〇6tC)>中龄林(81.93xl〇6tC)>近熟林(12.03xl〇6??tC),占阔叶林未成熟林碳吸存潜力的比例分别为53.06%、40.93%、6_01%。??|?|碳吸存潜力…■?…面积??二?120?r?120.08?122.17?140??^?100?—■事7777}?120?^??X?80?1〇6-21?——V--.?100?】??〕?81.93?????.?1?80?h??令??????,37.02?60?一,??窆?40?H?40?^??S?20?12^3?-?20?^??〇?———」?—————I——L?—_?0??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龄组??图4.4湖南省阔叶林未成熟林分乔木层的现实碳吸存潜力??Fi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J]. 王晓荣,张家来,庞宏东,郑兰英,崔鸿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10)
[2]江西省不同林龄杉木碳储量分配格局[J]. 曾伟,江斌,熊彩云,肖复明,张开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8)
[3]2012年山东省乔木林碳储量研究[J]. 杨传强,李士美.  资源科学. 2015(08)
[4]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不同海拔天然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J]. 冯万富,张学顺,张玉虎,周亚运,晏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5]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J]. 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4)
[6]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的碳含量[J]. 李斌,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康文星,邓湘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01)
[7]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固碳能力研究[J]. 王霓虹,高萌,李丹.  植物研究. 2014(04)
[8]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J]. 张学顺,冯万富,李培学,刘国顺,单燕祥,张玉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9]通辽市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 王永福,翟明瑶,周梅,赵鹏武,付贵生,刘金花,张金旺,曾楠,舒洋.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02)
[10]湖南省2009年杉木林碳贮存量及未来固碳潜力分析[J]. 张胜利,项文化,邓湘雯,雷丕锋,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6)

博士论文
[1]亚热带天然次生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生物循环研究[D]. 沈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2]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 尹刚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3]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碳平衡的研究[D]. 方晰.中南林学院 2004
[4]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 陈遐林.北京林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陕西省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研究[D]. 宋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5
[2]马尾松天然林植被固碳能力、速率及潜力研究[D]. 潘鹏.江西农业大学 2014
[3]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 张学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湘西喀斯特地区樟树生长及生产力的研究[D]. 聂侃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5]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 向志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6]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布[D]. 易利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7]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 张国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8]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 杨丽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9]樟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与分布[D]. 姚迎九.中南林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281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281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8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