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地形异质性对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03 11:00
  地形异质性通过调控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光照等而成为亚热带森林结构与物种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但是,地形异质性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文基于云南普洱3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 750个20 m×20 m的样方调查数据,以海拔、坡度、凹凸度和坡向4个地形因子为变量,采用C均值模糊聚类分析大样地的地形类型,进而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物种多样性;采用Torus转换检验法,探讨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样地可分为山脊、陡坡、缓坡、高谷和沟谷等5类地形,地形面积分别是8.00、6.04、7.68、2.76和5.52 hm2。大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153 418株,分属79科179属271种。5类地形中,物种丰富度、不同径级的植株密度和比例明显不同,多样性及优势物种多度分布具有较大差异。种-面积曲线表明,同等面积条件下,随着取样面积增加,山脊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小,高谷次之,沟谷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大。种-个体数累积曲线表明,随着个体数增加,山... 

【文章来源】:植物生态学报. 2020,44(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地形异质性对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云南普洱30 hm2森林动态样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地形图,普洱,大样,地形


本研究中,在海拔、坡度、坡向和凹凸度的基础上,将大样地划分为山脊、陡坡、缓坡、高谷和沟谷5类地形(图2),地形特征见表1,其中山脊面积最大,海拔较高,凹凸度较大,坡向为南;高谷面积最小,平均海拔最高,坡度较大,坡向为东;沟谷海拔最低,凹凸度最小,坡向为西北;陡坡和缓坡属于高海拔向低海拔的过渡带,坡向分别为北和南。2.2 不同地形群落的数量特征

地形图,地形,物种,山脊


每一类地形中DBH为1–5 cm的个体数量最多,该径级个体数均占各类地形中个体数的60%以上,但在沟谷中所占比例大于其他4类地形;DBH为5–20 cm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均表现为山脊大于其他4类地形;DBH为20–30、30–40、40–50和≥50 cm的个体数在各类地形中所占比例高低顺序分别为:高谷>山脊>陡坡>缓坡>沟谷、高谷>陡坡>沟谷>缓坡>山脊、沟谷>陡坡>缓坡>高谷>山脊和沟谷>缓坡>高谷>陡坡>山脊。2.3 不同地形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普洱30 hm2季风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群丛数量分类[J]. 李帅锋,郎学东,黄小波,王艳红,刘万德,徐崇华,苏建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20(03)
[2]基于浙江天童20 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丛划分[J]. 孙小伟,杨庆松,刘何铭,王希华.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5)
[3]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 温韩东,林露湘,杨洁,胡跃华,曹敏,刘玉洪,鲁志云,谢有能.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4)
[4]地形异质性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 王家鸣,许涵,李意德,林明献,周璋,骆土寿,陈德祥.  林业科学. 2018(01)
[5]森林动态大样地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J].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2017(03)
[6]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与生境的关联性[J]. 郝珉辉,张忠辉,赵珊珊,赵秀海,叶尔江·拜克吐尔汉,张春雨.  生态学报. 2017(10)
[7]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分布格局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涛,陆树华,黄甫昭,文淑均,李冬兴,何运林,李先琨.  生物多样性. 2016(01)
[8]黄土丘陵区微地形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特征的影响[J]. 汝海丽,张海东,焦峰,薛超玉,郭美丽.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1)
[9]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m2样地木本植物萌生特征[J]. 郭屹立,王斌,向悟生,丁涛,陆树华,文淑均,黄甫昭,李冬兴,李先琨.  生态学杂志. 2015(04)
[10]中国常绿阔叶林8大动态监测样地植被的综合比较[J]. 宋永昌,阎恩荣,宋坤.  生物多样性. 2015(02)

博士论文
[1]戴云山高海拔黄山松林的空间异质性与植被维持机制[D]. 苏松锦.福建农林大学 2015
[2]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D]. 卜文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本文编号:3319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319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