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与比较

发布时间:2021-08-21 04:22
  间伐作为一种重要的营林技术措施,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坡位作为常见的生境因子,主要作用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分、肥力和土层深度。因此,围绕杉木适宜生长的间伐强度和坡位开展科研工作,对于增加杉木林的经济效益,改善其生物量、碳储量,意义十分重大。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上、中、下三个坡位,各坡位分别设计了间伐强度为0%(未间伐),20%,25%,33%,50%,共计5种间伐强度的实验样地,对3a后不同间伐强度和坡位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并针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预测模型,能够为当地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活动提供决策支持。现有研究结论为:(1)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各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均有影响,在间伐3a后,中度和弱度间伐有利于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增长,而强度间伐不利于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枯落物层的生物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乔木层一致。(2)相同坡位不同间伐强度下,乔木层各组分、...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与比较


一l技术路线圈

间伐强度,株数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与比较??两种:第一种以用蓄积间伐表示,第二种用株数间伐表示。其中蓄积??次被伐木蓄积占总蓄积的百分比,株数间伐强度是每一次被伐木数量??(王蒙等,2016)。本试验区采用第二种表示方法,分为5个梯度:强??度,每隔1株间伐1株)、中度间伐(33%强度,每隔2株间伐1株),??5%强度,每隔3株间伐1株)、弱度间伐(20%强度,每隔4株间伐??(0%)(胡灿坤,1991;马履一等,2007),于2013年进行间伐。??

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法,数据分析方法


Fig2.1?Standard?Field??数据分析方法??.1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由R.A.Fisher首次实验在多个样本均值(纪2),来判断样本差异性??与否的检验方法。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研宄得到的数据是波动的。造成波动的??因有两种,一是随机因素(不可控),二是研宄中影响结果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通过样本的方差,求得若干处理中对检测指标有显著影响的处理。??.2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就是检测不同水平下方差相同与否,Bartlett检验最常被使用,令??'2=士1(?-《) ̄?(4-丨)??",一?1?7?=?1???文(/7,-1)5;2?(4-2)??n-r^t??C?=?l+?,?1、.?Z-(?-^)"'?(4-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种林分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J]. 董利虎,李凤日.  应用生态学报. 2016(12)
[2]大兴安岭东部天然落叶松林可加性林分生物量估算模型[J]. 董利虎,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16(07)
[3]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落叶松人工林直径分布动态模拟[J]. 王蒙,李凤日.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4]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短期影响[J]. 张鹏,王新杰,韩金,卢妮妮.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2)
[5]中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杨远盛,张晓霞,于海艳,吕志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6)
[6]不同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模式[J]. 贾全全,罗春旺,刘琪璟,刘丽婷,李俊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7]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J]. 林力.  福建林业科技. 2014(03)
[8]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 蒙鸣涛.  吉林农业. 2014(01)
[9]不同林分起源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J]. 符利勇,雷渊才,孙伟,唐守正,曾伟生.  生态学报. 2014(06)
[10]间伐抚育对成熟期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J]. 罗炳贵.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05)

硕士论文
[1]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格局的影响[D]. 王倩玲.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效果研究[D]. 徐国巧.河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54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354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c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