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苗木形态调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02:25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为壳斗科栎属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等地,不仅是东北次生落叶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而且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更是森林环境的一条重要防线。本研究针对蒙古栎干型不佳,侧枝过分生长,林分成林不成材的现状,从苗木株型调控措施入手,探究不同播种密度和外源激素处理对苗木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行株距5cm×3cm、5cm×5cm、5cm×7cm、10cm×5cm、10cm×7cm、10cm×10cm、15cm×5cm、15cm×10cm、15cm×15cm、20cm×5cm、20cm×10cm、20cm×15cm共12种密度处理以及脱落酸(ABA)、生长素类似物(NA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6-BA)和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三类不同激素不同浓度等10组外源激素处理,通过对苗高、地径、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枝数、枝下高、根数、根长、冠幅、根重、节间距等形态指标和侧枝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旨在明确上述不同处理对蒙古栎苗木形态及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寻找调...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苗高和地径随密度的变化
随着密度的下降,冠幅先上升后趋于不变,整体来看,B、C、D 组的冠幅明显高于 A 组处理,C、D 组冠幅比 B 组处理稍有增加,而 C 组和 D 组处理之间冠幅无明显差异。A 组处理下,冠幅随着行株距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三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行距为 5cm 时,不断增加株距,冠幅有明显的增加;在 B 组处理中,随着株距的增加,冠幅也不断增加,B2、B3 与 B1 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而 B2 和 B3 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说明行距为 10cm 时,随着株距的加大,冠幅逐渐增加,刚开始时上升比较明显,后来上升比较缓慢;C 组处理下,各组之间都有明显差异,C2 与 C1 间的差异显著性要高于C2 与 C3,说明行距为 15cm 时,增加株距,冠幅也显著增加,刚开始增加的比之后更明显;在 D 组中,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说明行距为 20cm 时,株距对冠幅无明显影响。冠幅最大值出现在 C3 这组,为 16.35cm。行株距过小的情况下,苗木间互相挤压,营养生长空间小,而营养空间过小会严重影响树冠的发育,导致冠幅很小;而随着行株距的加大,苗木间空间竞争减小,冠幅明显增加,当密度减小到一定程度,苗木间的空间竞争已经很小了,所以可能即使继续减小密度,冠幅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大了。
说明行距为 20cm 时,随着株距的增大,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先稍上升后稍稍下降。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的最大值出现在 C2 组,为 22.1cm。在苗木密度过大的情况下,苗木间竞争作用很强,光照养分等都严重不足,苗木发育较差,所以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较小,随着密度的减小,苗木的生长条件好转,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开始变大,行距到达 15cm 附近时,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迅速上升,继续增加行距,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反而缓慢下降,所以 15cm 的行距可能是增加苗木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的最佳行距。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编号:3367596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苗高和地径随密度的变化
随着密度的下降,冠幅先上升后趋于不变,整体来看,B、C、D 组的冠幅明显高于 A 组处理,C、D 组冠幅比 B 组处理稍有增加,而 C 组和 D 组处理之间冠幅无明显差异。A 组处理下,冠幅随着行株距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三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行距为 5cm 时,不断增加株距,冠幅有明显的增加;在 B 组处理中,随着株距的增加,冠幅也不断增加,B2、B3 与 B1 组之间有明显差异,而 B2 和 B3 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说明行距为 10cm 时,随着株距的加大,冠幅逐渐增加,刚开始时上升比较明显,后来上升比较缓慢;C 组处理下,各组之间都有明显差异,C2 与 C1 间的差异显著性要高于C2 与 C3,说明行距为 15cm 时,增加株距,冠幅也显著增加,刚开始增加的比之后更明显;在 D 组中,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说明行距为 20cm 时,株距对冠幅无明显影响。冠幅最大值出现在 C3 这组,为 16.35cm。行株距过小的情况下,苗木间互相挤压,营养生长空间小,而营养空间过小会严重影响树冠的发育,导致冠幅很小;而随着行株距的加大,苗木间空间竞争减小,冠幅明显增加,当密度减小到一定程度,苗木间的空间竞争已经很小了,所以可能即使继续减小密度,冠幅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大了。
说明行距为 20cm 时,随着株距的增大,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先稍上升后稍稍下降。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的最大值出现在 C2 组,为 22.1cm。在苗木密度过大的情况下,苗木间竞争作用很强,光照养分等都严重不足,苗木发育较差,所以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较小,随着密度的减小,苗木的生长条件好转,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开始变大,行距到达 15cm 附近时,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迅速上升,继续增加行距,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反而缓慢下降,所以 15cm 的行距可能是增加苗木枝顶与第一侧枝距离的最佳行距。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编号:3367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36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