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不同种植方式及微地形对毛竹碳汇林结构变化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19 03:22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藻溪镇严家山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碳汇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匀栽与丛栽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新造毛竹林。通过设立固定标准地,并对标准地内新竹保持连续、不间断监测,利用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新造毛竹林成林初期新竹与活竹空间分布格局和竞争关系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种植方式与微地形对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为毛竹林以及碳汇林的营造和经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对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以及增汇技术的提高提供科学的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五年造林年限间,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新造毛竹林均呈聚集分布,毛竹林存在距离尺度为1.5m、6.1m、9m的团状聚集分布。2009年至2013年,匀栽毛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化范围为0.18~0.63,活立竹聚集指数变化范围为0.18~0.52;丛栽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化范围为0.38-0.76,活立竹变化范围为0.45~0.60。(2)新造毛竹林成林初期,活立竹株数与空间结构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匀栽毛竹林活立竹株数(x)与聚集指数(R)拟合方程为R = 0.1037x0.4193,R2...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种植方式及微地形对毛竹碳汇林结构变化特征的影响


试验区位置图

标准地,栅格图,种植方式


2.?5.?5地形因子提取与分级??利用全站仪测量标准地内活立竹的坐标,根据己测坐标点建立不规则H角网??(TIM),继而生成标准地栅格图(图2.3),并利用ArcToo旧0X中Fishnet功能将标准??地分成320个5m?X?5m的分析单元,利用ArcGlS中犯Analyst工具提取每个分析单??元坡度(Slope)和坡向(Aspect)因子。因子姐分级设置,种植方式分为两级:匀栽??种植方式为11,丛栽种植方式为G;坡度分为8级:I级为〈15*>,11级为巧0-19°,m??为?20°?-24°,IV?为?25°?-29°,V?为?30°?-34°,VI?为?35°?-39°,W为?40°?-44°,Vin为>4少;坡??向分为?8?级:正北为?0°,北(337.5°-36(T?和(T-22.?5°),东北(22.5°-67.5°),??东(67.?5°-112.?5°?),东南(112.?5°-157.?5°?),南(157.?5°-202.?5**),西南(202.?5。??-247.5°),西(247.5°-292.5。),西北(292.?5°-337.5°)。结合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种植方式与地形因子对竹林结构因子(株数、胸径、竹高)和碳储量的影响。??14??

新竹,距离尺度,毛竹林,标准地


1?2?4?6?8?10??距离d/m??图3.3匀栽毛竹林新竹各距离尺度聚集标准地所占比例??Figure?3-5?The?proportion?of?a呂呂regated?sample?plots?of?new?bamboo?in?all?distance?dimension?in??uniform?planting?moso?bamboo?forest??1??I?知,?、一"200许??诗?0.5???2010年??g?X?'?V’?'??适?''?\?2011?年??隸;'?h??睽:?-??-?2012年??Q?—?—??????—??-?—?—?—???????—?2013^^??1?2?4?6?8?10??距离d/m??图3.4丛栽毛竹林新竹各距离尺度聚集标准地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多尺度毛竹胸径分布统一模型构建及应用[J]. 刘恩斌,周国模,葛宏立,杜华强.  生态学报. 2009(08)
[2]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J]. 漆良华,刘广路,范少辉,岳祥华,张华,杜满义.  生态学杂志. 2009(08)
[3]基于LIDAR数据的森林参数反演方法研究[J]. 何祺胜,陈尔学,曹春香,刘清旺,庞勇.  地球科学进展. 2009(07)
[4]基于Voronoi图的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混交度[J]. 汤孟平,周国模,陈永刚,赵明水,何一波.  林业科学. 2009(06)
[5]过去50年中国竹林碳储量变化[J]. 陈先刚,张一平,张小全,郭颖.  生态学报. 2008(11)
[6]神农架地区河岸带中领春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 魏新增,黄汉东,江明喜,杨敬元.  植物生态学报. 2008(04)
[7]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J]. 王兵,魏文俊,邢兆凯,李少宁,白秀兰.  生态环境. 2008(04)
[8]灵空山林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种群空间分布格局[J]. 伊力塔,韩海荣,程小琴,康峰峰,张志杰.  生态学报. 2008(07)
[9]立地条件对毛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 鲁顺保,饶玮,彭九生,丁贵杰,张艳杰,朱笃.  浙江林业科技. 2008(04)
[10]坡向对毛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汪佑宏,卞正明,刘杏娥,王传贵,柯曙华,徐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3)

硕士论文
[1]临安次生灌丛植被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 杨一.浙江农林大学 2015
[2]天目山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动态分析[D]. 娄明华.浙江农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00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00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