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人工杨树林耗水规律与尺度扩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16:21
  本文以科尔沁沙丘-草甸过渡带低缓沙地人工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和自动气象站长期连续监测杨树树干液流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并结合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测量了多重情景下杨树叶片的光响应过程和C02响应过程,以期为研究区防风固沙树种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处于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叶片、嫩叶、下午的叶片以及处于低光强和低C02浓度环境的叶片光合潜力的发挥会受到抑制;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各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参数的拟合效果总体最佳。(2)不同胸径杨树典型晴天下,茎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宽峰型曲线,日累计液流通量呈“S”型曲线,茎流速率与树木胸径没有显著关系,液流通量基本表现为大胸径植株高于小胸径植株。(3)不同时间尺度下杨树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均吻合较好,研究区人工杨树林所处立地条件不存在水分胁迫,影响杨树蒸腾的关键要素是气象条件;利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单木耗水模型可以预测树木耗水量。(4)2014年以胸径为纯量计算了林分耗水量,2015年分别以胸径、叶面积和综合指标为纯量进行计算,并与P-M修正式计算结果对比,发现P-M修正式计算结果高于尺度扩展;生... 

【文章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不同尺度森林植被蒸腾耗水研究进展
        1.2.2 树木蒸腾耗水影响因子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状况
        2.1.4 植被条件
    2.2 试验场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与数据
        2.3.1 林分调查
        2.3.2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3.3 环境因子的测定
        2.3.4 叶片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2.3.5 树干液流的测定
        2.3.6 林木耗水向林分耗水的尺度转换方法
        2.3.7 P-M模型计算方法
3 杨树各生理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3.1 不同生理参数对光强和CO_2浓度的响应过程
        3.1.1 不同生长时期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3.1.2 嫩叶与成熟叶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3.1.3 不同CO_2浓度和光强下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3.1.4 上午与下午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
    3.2 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研究
        3.2.1 光响应模型介绍
        3.2.2 光响应模型对光响应曲线和光合参数的模拟
    3.3 小结
4 杨树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变化规律
        4.1.1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日变化结果分析
        4.1.2 不同胸径杨树茎流速率月变化结果分析
    4.2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变化规律
        4.2.1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日变化过程
        4.2.2 不同胸径杨树耗水量的季节变化过程
    4.3 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3.1 小时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4.3.2 日时间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4.3.3 月尺度下茎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
    4.4 茎流速率与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关系
        4.4.1 持续干旱和雨后茎流速率与水分条件的关系
        4.4.2 生长季土壤水、地下水及茎流速率的变化规律
    4.5 单木耗水模型
        4.5.1 小时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4.5.2 日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4.5.3 月时间尺度单木耗水模型
    4.6 小结
5 单木耗水向林分耗水的尺度扩展
    5.1 以胸径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5.2 以综合指标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5.3 以叶面积为纯量计算林分耗水量
    5.4 基于Penman-Monteith修正式的林分耗水量计算
        5.4.1 应用理论及方程
        5.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4.3 P-M修正式计算林分耗水量的结果分析
    5.5 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406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06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1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