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特征
发布时间:2021-10-07 03:31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 80、1. 17、67. 05和139. 02 t C·h...
【文章来源】:林业科学. 2020,56(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恢复阶段枯落物层碳储量
不同恢复阶段各土层碳储量
不同恢复阶段4种土壤深度(0~10,0~20,0~30,0~40 cm)碳储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月亮山不同演替阶段亮叶水青冈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周序力,蔡琼,熊心雨,方文静,朱剑霄,朱江玲,方精云,吉成均.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7)
[2]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 李尚益,方晰,陈金磊,李雷达,辜翔,刘兆丹,张仕吉. 生态学报. 2018(17)
[3]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的影响[J]. 辜翔,张仕吉,刘兆丹,李雷达,陈金磊,王留芳,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5)
[4]亚热带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喻林华,方晰,项文化,石俊,刘兆丹,李雷达. 林业科学. 2016(10)
[5]Dynamics of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WANG Kaibo,DENG Lei,REN Zongping,SHI Weiyu,CHEN Yiping,SHANG-GUAN Zhoup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6(02)
[6]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J].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6)
[7]湘西山区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制约分析[J]. 侯一蕾,赵正,温亚利,金旻. 林业科学. 2014(12)
[8]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J]. 马文济,赵延涛,张晴晴,Ali ARSHAD,史青茹,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8)
[9]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J].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1)
[10]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邸月宝,王辉民,马泽清,杨风亭,张文江,付晓莉,梁跃龙,周华. 科学通报. 2012(17)
本文编号:3421278
【文章来源】:林业科学. 2020,56(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恢复阶段枯落物层碳储量
不同恢复阶段各土层碳储量
不同恢复阶段4种土壤深度(0~10,0~20,0~30,0~40 cm)碳储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月亮山不同演替阶段亮叶水青冈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周序力,蔡琼,熊心雨,方文静,朱剑霄,朱江玲,方精云,吉成均.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7)
[2]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 李尚益,方晰,陈金磊,李雷达,辜翔,刘兆丹,张仕吉. 生态学报. 2018(17)
[3]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的影响[J]. 辜翔,张仕吉,刘兆丹,李雷达,陈金磊,王留芳,方晰.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5)
[4]亚热带4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喻林华,方晰,项文化,石俊,刘兆丹,李雷达. 林业科学. 2016(10)
[5]Dynamics of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WANG Kaibo,DENG Lei,REN Zongping,SHI Weiyu,CHEN Yiping,SHANG-GUAN Zhoup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2016(02)
[6]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J].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 植物生态学报. 2015(06)
[7]湘西山区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制约分析[J]. 侯一蕾,赵正,温亚利,金旻. 林业科学. 2014(12)
[8]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J]. 马文济,赵延涛,张晴晴,Ali ARSHAD,史青茹,阎恩荣.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8)
[9]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J].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1)
[10]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重建方式下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J]. 邸月宝,王辉民,马泽清,杨风亭,张文江,付晓莉,梁跃龙,周华. 科学通报. 2012(17)
本文编号:3421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2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