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4 12:51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分析其研究趋势及热点为今后开展科研提供导向。选择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和热点。结果表明:1999-2020年有关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共3 857篇;其中,文献(期刊)占比高达83%,会议占比17%。总体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作者群体看,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状态,主要形成了4个研究群体,各群体间的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内的连接度非常高;基于突显关键词,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大致划分4个阶段。1999-2002年退耕还林(草)动员实施阶段,2003-2008年退耕还林(草)建设完善阶段,2009-2013年退耕还林(草)生态价值评估阶段,2014-2020年退耕还林(草)定量、机理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 

【文章来源】:辽宁林业科技. 2020,(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我国退耕还林(草)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1999-2020年总发文量年变化趋势

趋势图,年会,趋势,文献


从图2可以看出,会议论文数量与文献数量变化趋于相似,但文献数量在2004、2008、2015年等节点上变化更剧烈,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国家政策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倾斜作用。2020年会议论文呈现“抬头”趋势,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已接近尾声,定量分析与决策管理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化。2.1.2 文献高产作者群体分析

作者,文献,大学,群体


从图3可以看出,有节点994个,其大小代表作者出现次数;连接线1 178条,线条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密度0.002 4。从作者群体看,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状态,主要形成了4个研究群体:(1)刘国斌、王兵等,(2)杨勤科、温仲明等,(3)王继军、成思敏等,(4)姜志德、谢晨等,其中以王继军和刘国斌发表文献数量较多。同时,各群体间连接度较弱,但群体内连接度非常高,有利于研究的稳定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各研究单位受距离限制,相互合作交流比较困难;而各群体内部对退耕还林(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相似,有利于相互合作交流。可见退耕还林(草)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相关研究体系、研究团队及研究方法。从表1可以看出,高产论文排名前10位分别为王继军、姚顺波、孙保平、支玲、刘国彬、杨改河、李贤伟、姜志德、王兵、周心澄,表明这些作者对退耕还林(草)领域研究较深。半衰期排在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王继军、支玲和姚顺波,这3位作者发表文献对退耕还林(草)领域影响时间较长、较久。从研究机构看,文献发表量前10位的作者中,以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较多,大学的作者人数多于研究所,而研究所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大学,说明顶级的师资力量在研究所,但大学的论文数量大于研究所。对于研究主题,各机构及作者间存在较多的统一性,不同机构间也存在相似性,如各文献作者都是以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各作者又有自己的研究重点,例如王继军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姚顺波的驱动力分析,孙保平更加注重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黄土高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尤南山,董金玮,肖桐,刘纪远,Xiao Xiangming.  地理科学. 2020(02)
[2]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J]. 刘婷,郑宇梅.  林业经济问题. 2020(01)
[3]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护效应的时空特征[J]. 刘文超,刘纪远,匡文慧.  地理学报. 2019(09)
[4]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延安市为例[J]. 孙艺杰,任志远,郝梦雅,段艺芳.  生态学报. 2019(10)
[5]甘肃省徽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J]. 宁应之,万贯红,杨元罡,武维宁,周小燕,王一峰,刘娜,程晓,陈凌云.  生态学杂志. 2019(06)
[6]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形成条件对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J]. 吕晓璐,何家理.  湖北农业科学. 2019(04)
[7]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J]. 李玥,王继军,刘普灵,成思敏,李茂森,乔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8]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J]. 刘胜涛,牛香,王兵,宋庆丰,陶玉柱.  生态学报. 2018(16)
[9]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 徐玉霞.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6)
[10]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预期及其影响因素——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 王一超,郝海广,翟瑞雪,刘淑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8)



本文编号:3455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55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