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1 14:17
随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响应这一指导意见,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地区的10类57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建设年代,自然属性,边界范围或地理坐标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数据对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19562016年这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社会、经济、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存在范围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范围重叠最多。按照自然属性给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自然保护地概念
2.1.2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及发展现状
2.2 国家公园概念及研究进展
2.2.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2.2 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
2.3 自然保护地及国家公园分布格局研究
2.3.1 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和优化整合研究
2.3.2 国家公园选址布局研究
3.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野生动植物资源
4.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分析
4.2.2 自然保护地类型统计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重叠情况分析
4.2.4 自然保护地自然属性分析
4.3 小结与建议
4.3.1 小结
4.3.2 建议
5.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探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自然保护地省际及类型分布结构特征
5.2.2 自然保护地最邻近指数分析
5.2.3 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
5.2.4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地表水域的关系
5.2.5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自然地貌的关系
5.2.6 自然保护地交通可达性分析
5.2.7 自然保护地分析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与自然保护地整合
6.1 研究方法
6.1.1 指标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6.2.2 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分析
6.2.3 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东北国家公园潜在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地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松嫩平原西部景观自然性评价及动态变化[J]. 林奕伶,马长迪,刘吉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1)
[2]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思考[J]. 庞晓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6)
[3]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 马童慧,吕偲,雷光春. 生物多样性. 2019(07)
[4]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动态评价[J]. 刘琼玉,程全国,魏建兵,顾广贺.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5]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及保护优先区分析[J]. 蒲真,张芳玲,古元阳,梁晓玉,邢韶华. 生态学杂志. 2019(09)
[6]长白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的探究[J]. 冯时. 教育观察. 2019(18)
[7]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J]. 唐芳林,王梦君,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9(02)
[8]原真性、完整性、连通性、协调性概念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体现[J]. 何思源,苏杨. 环境保护. 2019(Z1)
[9]东北地区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与优化保护规划[J]. 杨蕾,杨立,李婧昕,张超,霍兆敏,栾晓峰. 生态学报. 2019(03)
[10]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研究[J]. 唐小平,张云毅,梁兵宽,宋天宇,陈君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岷山地区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肖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D]. 孙立.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D]. 蒲真.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国家公园选址的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D]. 彭涛.浙江大学 2019
[3]小兴安岭地区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陈烁.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4]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陆迪南.吉林大学 2018
[5]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张洋.东北林业大学 2016
[6]基于森林管理视角的中国国家公园探索[D]. 李吉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7]东北林业系统保护地规划的空间布局研究[D]. 付励强.东北林业大学 2015
[8]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D]. 楼丹.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0259
【文章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自然保护地概念
2.1.2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及发展现状
2.2 国家公园概念及研究进展
2.2.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2.2 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
2.3 自然保护地及国家公园分布格局研究
2.3.1 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和优化整合研究
2.3.2 国家公园选址布局研究
3.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野生动植物资源
4.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分析
4.2.2 自然保护地类型统计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重叠情况分析
4.2.4 自然保护地自然属性分析
4.3 小结与建议
4.3.1 小结
4.3.2 建议
5.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探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自然保护地省际及类型分布结构特征
5.2.2 自然保护地最邻近指数分析
5.2.3 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
5.2.4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地表水域的关系
5.2.5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自然地貌的关系
5.2.6 自然保护地交通可达性分析
5.2.7 自然保护地分析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与自然保护地整合
6.1 研究方法
6.1.1 指标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6.2.2 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分析
6.2.3 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东北国家公园潜在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地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松嫩平原西部景观自然性评价及动态变化[J]. 林奕伶,马长迪,刘吉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1)
[2]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思考[J]. 庞晓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6)
[3]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 马童慧,吕偲,雷光春. 生物多样性. 2019(07)
[4]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动态评价[J]. 刘琼玉,程全国,魏建兵,顾广贺.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5]我国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及保护优先区分析[J]. 蒲真,张芳玲,古元阳,梁晓玉,邢韶华. 生态学杂志. 2019(09)
[6]长白山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的探究[J]. 冯时. 教育观察. 2019(18)
[7]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J]. 唐芳林,王梦君,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9(02)
[8]原真性、完整性、连通性、协调性概念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体现[J]. 何思源,苏杨. 环境保护. 2019(Z1)
[9]东北地区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与优化保护规划[J]. 杨蕾,杨立,李婧昕,张超,霍兆敏,栾晓峰. 生态学报. 2019(03)
[10]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研究[J]. 唐小平,张云毅,梁兵宽,宋天宇,陈君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博士论文
[1]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岷山地区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肖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1
[3]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D]. 孙立.北京林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D]. 蒲真.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国家公园选址的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D]. 彭涛.浙江大学 2019
[3]小兴安岭地区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陈烁.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
[4]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陆迪南.吉林大学 2018
[5]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张洋.东北林业大学 2016
[6]基于森林管理视角的中国国家公园探索[D]. 李吉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7]东北林业系统保护地规划的空间布局研究[D]. 付励强.东北林业大学 2015
[8]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D]. 楼丹.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0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7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