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干旱区柽柳根系构型与水分利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3 16:22
生态输水改变了塔河下游长期断流的情形,但受上游来水水量的限制,面上的水分补给缺少、少降雨、强蒸发,使得该地区大部分地表具有一个相当厚度的干土层,一些区域地下水位达到或浅于该地区植物的生存水位阈值,植被仍很难实现自然更新。柽柳作为塔河下游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防风固沙屏障建设的优良树种。本文利用植物根系构型拓扑分析法和同位素示踪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分析了极端干旱环境下,柽柳根系构型特征和水分利用,试图解释极端干旱区柽柳的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特征,为塔河下游生态恢复和防风固沙林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位为300±10 cm,其中,0-50 cm和150 cm以下土层容易获得水分补给,不同月份土壤质量含水率有明显的增加或降低,50-150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率长期保持在3%左右。6、7、8、9四个月里,柽柳主要吸水层位分别为180-270 cm、120-240 cm、150-240 cm、120-210 cm,柽柳吸水层位的改变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结果;柽柳不同月份对深层地下水均有利用,但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柽柳对深层地下水的利用量发生改变,表现为:在土壤水...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示意图
物大多分布在河道附近,随着远离河道,地下水位埋深加大,物种数减55]。验地为自然荒漠环境,土壤为塔河下游普遍存在的风沙土,2010 年人为种植了胡杨、柽柳、沙拐枣、梭梭。人为漫灌使得该区域的芦苇和一些迅速生长,人为漫灌输水停止后,该地区植物较少人为干预。连续 3 年,到 2014 年除柽柳外其它人工种植植物均死亡,芦苇和一些一年生草时间的推迟,生物量,盖度也明显降低。样地 0-270cm 土层内多月平均含量、PH 和总盐见图 2-2。土壤质量含水率 8.33%,速效 N 18.14 mg/g/kg,速效 K 174.71 mg/kg,全 N 0.16 g/kg,全 P 1.33 g/kg,全 K 15. 2.60 g/kg,总盐 1.22mg/g;土壤 PH 值在 0-100cm 土层有一个迅速增加cm 以下土层,土壤 PH 值保持相对稳定,在 8.74 左右。
以此类推。如果两个不同级的根系相遇,则以相遇根级中较高级根的级作为相遇后根的根级;由外向内统计不同根级(i)的数量Ni,以等级i为横坐标,lgNi为纵坐标作图2-3 根系拓扑结构示意图Fig.2-3 The schematic view of topology of root syste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早期根系构型及其生理特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 张旭东,王智威,韩清芳,王子煜,闵安成,贾志宽,聂俊峰. 生态学报. 2016(10)
[2]酸枣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自然干旱梯度生境的适应[J]. 朱广龙,邓荣华,魏学智. 生态学报. 2016(06)
[3]毛竹种群向针阔林扩张的根系形态可塑性[J]. 沈蕊,白尚斌,周国模,王懿祥,王楠,温国胜,陈娟. 生态学报. 2016(02)
[4]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根、冠构型的年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J]. 李尝君,郭京衡,曾凡江,热甫开提,郭自春. 中国沙漠. 2015(02)
[5]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水分来源定量研究——以格尔木样区为例[J]. 朱建佳,陈辉,邢星,陈同同. 地理研究. 2015(02)
[6]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优势荒漠植物水分来源[J]. 邢星,陈辉,朱建佳,陈同同. 生态学报. 2014(21)
[7]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J]. 刘树宝,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任志国. 干旱区地理. 2014(05)
[8]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优势灌木的根系构型[J]. 赵艳云,陆兆华,夏江宝,刘京涛. 生态学报. 2015(06)
[9]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利用关系研究[J]. 陈小丽,陈亚宁,陈亚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8)
[10]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三种防护林植物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J]. 郭京衡,曾凡江,李尝君,张波.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西北典型荒漠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及抗旱生理研究[D]. 单立山.甘肃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73991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示意图
物大多分布在河道附近,随着远离河道,地下水位埋深加大,物种数减55]。验地为自然荒漠环境,土壤为塔河下游普遍存在的风沙土,2010 年人为种植了胡杨、柽柳、沙拐枣、梭梭。人为漫灌使得该区域的芦苇和一些迅速生长,人为漫灌输水停止后,该地区植物较少人为干预。连续 3 年,到 2014 年除柽柳外其它人工种植植物均死亡,芦苇和一些一年生草时间的推迟,生物量,盖度也明显降低。样地 0-270cm 土层内多月平均含量、PH 和总盐见图 2-2。土壤质量含水率 8.33%,速效 N 18.14 mg/g/kg,速效 K 174.71 mg/kg,全 N 0.16 g/kg,全 P 1.33 g/kg,全 K 15. 2.60 g/kg,总盐 1.22mg/g;土壤 PH 值在 0-100cm 土层有一个迅速增加cm 以下土层,土壤 PH 值保持相对稳定,在 8.74 左右。
以此类推。如果两个不同级的根系相遇,则以相遇根级中较高级根的级作为相遇后根的根级;由外向内统计不同根级(i)的数量Ni,以等级i为横坐标,lgNi为纵坐标作图2-3 根系拓扑结构示意图Fig.2-3 The schematic view of topology of root syste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早期根系构型及其生理特性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 张旭东,王智威,韩清芳,王子煜,闵安成,贾志宽,聂俊峰. 生态学报. 2016(10)
[2]酸枣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对自然干旱梯度生境的适应[J]. 朱广龙,邓荣华,魏学智. 生态学报. 2016(06)
[3]毛竹种群向针阔林扩张的根系形态可塑性[J]. 沈蕊,白尚斌,周国模,王懿祥,王楠,温国胜,陈娟. 生态学报. 2016(02)
[4]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根、冠构型的年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J]. 李尝君,郭京衡,曾凡江,热甫开提,郭自春. 中国沙漠. 2015(02)
[5]柴达木盆地荒漠植物水分来源定量研究——以格尔木样区为例[J]. 朱建佳,陈辉,邢星,陈同同. 地理研究. 2015(02)
[6]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5种优势荒漠植物水分来源[J]. 邢星,陈辉,朱建佳,陈同同. 生态学报. 2014(21)
[7]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J]. 刘树宝,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任志国. 干旱区地理. 2014(05)
[8]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优势灌木的根系构型[J]. 赵艳云,陆兆华,夏江宝,刘京涛. 生态学报. 2015(06)
[9]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物水分利用关系研究[J]. 陈小丽,陈亚宁,陈亚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8)
[10]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三种防护林植物根系构型及其生态适应策略[J]. 郭京衡,曾凡江,李尝君,张波.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西北典型荒漠植物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及抗旱生理研究[D]. 单立山.甘肃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73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47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