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外源IAA和GA 3 对马尾松应压木形成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05:15
  马尾松是中国中南部的主要用材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木材被广泛的用于造纸、建筑、家具等行业,为我国的林业产业和工业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尾松作为一种速生经济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盛行风、斜坡、雨雪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易形成应压木。而应压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木材缺陷,马尾松应压木严重制约了马尾松木材的高效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应压木形成的机理对马尾松的培育和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室外生长和温室培育的马尾松枝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倾斜的马尾松枝条的上侧施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观察处理后的马尾松枝条的生长变化和解剖特征,分析比较施加外源IAA和GA3后对马尾松应压木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IAA和GA3对马尾松纸条生长的影响不同。IAA(0.01mg·g-1)、IAA(1mg·g-1)、GA3(10mg·g-1)、IAA+GA3(0.01mg·g-1+10mg·g-1)均能促进马尾松枝条的生长,而高浓度的IAA(...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外源IAA和GA 3 对马尾松应压木形成影响的研究


倾斜培养的马尾松苗Fig1TilttrainingofMassonPineSeedlings

马尾松,枝条,横切面,平铺


将固化包埋块切削成规则的立方体,切削面削平后,固定在轮转式切片KD1508A,中国)上进行连续切片,切片相互粘结形成条带如图(2A)所示解剖针和毛笔将条带轻轻挑起,平铺在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切的 PEG 遇水后迅速溶解在水中,切片则会完整的平铺在培养皿中如图(2B)。

微观观测,横切面,细胞层,试验期


开始计数到未着色区结束(图 3B)。马尾松当年生轮生枝条木质部、韧皮部的宽度测量是在横切面上等距选取 20 个位点利用光学显微成像系统测出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径向宽度。管胞的壁厚是将制作好的切片在显微成像系统上测量,为了降低误差,应压木管胞的壁厚是在放大 400 倍的条件下测量,在应压区和对应区随机选取 30 个管胞测量应压木壁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研究进展[J]. 黄成,李来庚.  植物生理学报. 2016(01)
[2]外源激素IAA和GA3对马尾松应压木形成的影响[J]. 陈海燕,刘凯,余敏,王娟,赵磊,刘盛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3]杉木应压木木质部细胞形态特征及主要代谢成分表征[J]. 张胜龙,刘京晶,楼雄珍,刘洋,童再康,黄华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4]Cellulose structure and lignin distribution in normal and compression wood of the Maidenhair tree(Ginkgo biloba L.)[J]. Seppo Andersson,Yurong Wang,Raili P?nni,Tuomas H?nninen,Marko Mononen,Haiqing Ren,Ritva Serimaa,Pekka Saranp??.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5(04)
[5]云南松人工林正常木与应压木物理力学性质比较[J]. 廖声熙,崔凯,孙庆丰,刘方炎,刘怡君.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06)
[6]红松木倾斜角度对其木材形成组织的影响[J]. 石江涛,孙庆丰,邢东,刘一星,李坚.  林业科学研究. 2012(05)
[7]红松应力木木材形成组织的化学组成特征分析[J]. 朱莉,石江涛.  植物研究. 2012(02)
[8]人工倾斜火炬松3年生苗木应压木的解剖性质[J]. 刘亚梅,刘盛全.  林业科学. 2012(01)
[9]三种不同来源木质素的结构分析[J]. 郑秋闿,董庆顺.  潍坊学院学报. 2011(06)
[10]红松正常木与应力木木材形成组织中极性代谢物对比分析[J]. 石江涛,李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6)

硕士论文
[1]木材细胞壁超微结构及局部化学的研究[D]. 张智衡.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人工倾斜火炬松内源激素及主要木材性质的变化规律[D]. 苏云云.安徽农业大学 2011
[3]银杏雌株无性系木材解剖特征研究[D]. 王芳.山东农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19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19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