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林生态系统尺度和个体尺度上水、热及CO 2 通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11:16
本试验以毛竹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植物生理特性观测的实验手段,探讨毛竹林水热碳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深入分析了不同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能量平衡变化特征:观测期内毛竹林EBR值为0.74,能量不闭合度为26%。毛竹林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占56.59%、17.57%、0.26%。叶片尺度,典型月份1、4、7、9月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天然热耗散的部分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1月份天然热耗散D值最高与其他各季差异显著(P<0.05);7月份最小,与1月、4月差异显著(P<0.05)。光化学耗散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各月E值变化幅度不大,差异不显著。毛竹林的水、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在5:007:00之间CO2交换量迅速下降为负值,至10:0012:00达到全天峰值,17:0018:00时逐渐变为正值。季节尺度上,碳通量值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各季都表现为明显的碳汇作用。全年水...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化与碳水循环
1.1.2 能量平衡研究
1.1.3 毛竹研究价值
1.1.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的必要性
1.1.5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
1.1.6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技术
1.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环境条件
2.1.2 毛竹简介
2.2 观测仪器
2.2.1 竹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
2.2.2 叶片光合荧光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校正与插补
2.3.2 基本理论公式
2.3.3 能量通量观测方法
3 生态系统尺度水、热、碳通量研究
3.1 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研究
3.1.1 气象因子观测
3.1.2 能量闭合度检验
3.1.3 能量通量的季节变化
3.2 毛竹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
3.3 毛竹林水汽通量变化特征
3.4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3.5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
3.6 小结
4 个体尺度毛竹林的碳、水研究
4.1 毛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4.2 光响应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
4.3 叶片吸收光能分配情况
4.4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因子
4.4.1 各影响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4.2 各影响因子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4.4.3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耦合关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小结
5 生态系统尺度与个体尺度比较
5.1 毛竹CO_2通量与净光合速率比较
5.1.1 CO_2通量与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分布
5.1.2 CO_2通量与群体净光合速率关系
5.2 生态系统尺度和叶片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毛竹林能量闭合度分析
6.1.2 毛竹林生态系统的各通量分析
6.1.3 个体尺度上毛竹林光合-蒸腾作用及影响因子
6.1.4 不同尺度的上碳通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比较
6.2 问题与展望
6.2.1 研究创新之处
6.2.2 存在问题
6.2.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吉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J]. 龚莎莎,江洪,马锦丽,舒海燕,陈晓峰.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6)
[2]人工长白落叶松冠层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最优模型[J]. 刘强,李凤日,谢龙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3]大小年毛竹林改造试验[J]. 张德值. 福建林业科技. 2016(01)
[4]毛竹丰产林大小年生长差异研究[J]. 姚希世,林建忠,林斌,曹流清,粟林丽,熊建军,李星桦. 湖南林业科技. 2015(06)
[5]季节性高温和干旱对亚热带毛竹林碳通量的影响[J]. 陈晓峰,江洪,牛晓栋,张金梦,刘玉莉,方成圆.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2)
[6]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CO2通量与光合特性及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J]. 王志强,王俊哲,辛泽毓,曲奕威,林同保. 华北农学报. 2015(03)
[7]2000—2013年北部湾海岸带蒸散量时空动态特征[J]. 田义超,梁铭忠,胡宝清.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8)
[8]盐胁迫对鹅耳枥幼苗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周琦,祝遵凌. 林业科技开发. 2015(02)
[9]中国全球变化趋势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全球变化风险[J]. 江新胜,刘宝珺. 矿物岩石. 2014(04)
[10]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 管铭,金则新,李月灵,王强. 生态学报. 2015(07)
博士论文
[1]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特征及冠层上方碳通量的模拟[D]. 张雪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天目山三个典型阔叶林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D]. 马锦丽.浙江农林大学 2016
[2]安吉毛竹林和太湖源雷竹林碳水耦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刘玉莉.浙江农林大学 2014
[3]华北平原农田尺度和个体尺度上水、热及CO2通量的研究[D]. 马莉.甘肃农业大学 2011
[4]临安岳山毛竹碳吸收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利阳.浙江农林大学 2011
[5]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通量特征的研究[D]. 张利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40006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化与碳水循环
1.1.2 能量平衡研究
1.1.3 毛竹研究价值
1.1.4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的必要性
1.1.5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技术
1.1.6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技术
1.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环境条件
2.1.2 毛竹简介
2.2 观测仪器
2.2.1 竹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
2.2.2 叶片光合荧光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校正与插补
2.3.2 基本理论公式
2.3.3 能量通量观测方法
3 生态系统尺度水、热、碳通量研究
3.1 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通量研究
3.1.1 气象因子观测
3.1.2 能量闭合度检验
3.1.3 能量通量的季节变化
3.2 毛竹林CO_2通量变化特征
3.3 毛竹林水汽通量变化特征
3.4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3.5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
3.6 小结
4 个体尺度毛竹林的碳、水研究
4.1 毛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4.2 光响应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
4.3 叶片吸收光能分配情况
4.4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因子
4.4.1 各影响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4.2 各影响因子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4.4.3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耦合关系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小结
5 生态系统尺度与个体尺度比较
5.1 毛竹CO_2通量与净光合速率比较
5.1.1 CO_2通量与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分布
5.1.2 CO_2通量与群体净光合速率关系
5.2 生态系统尺度和叶片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毛竹林能量闭合度分析
6.1.2 毛竹林生态系统的各通量分析
6.1.3 个体尺度上毛竹林光合-蒸腾作用及影响因子
6.1.4 不同尺度的上碳通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比较
6.2 问题与展望
6.2.1 研究创新之处
6.2.2 存在问题
6.2.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吉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J]. 龚莎莎,江洪,马锦丽,舒海燕,陈晓峰. 浙江农业学报. 2016(06)
[2]人工长白落叶松冠层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最优模型[J]. 刘强,李凤日,谢龙飞.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8)
[3]大小年毛竹林改造试验[J]. 张德值. 福建林业科技. 2016(01)
[4]毛竹丰产林大小年生长差异研究[J]. 姚希世,林建忠,林斌,曹流清,粟林丽,熊建军,李星桦. 湖南林业科技. 2015(06)
[5]季节性高温和干旱对亚热带毛竹林碳通量的影响[J]. 陈晓峰,江洪,牛晓栋,张金梦,刘玉莉,方成圆.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2)
[6]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CO2通量与光合特性及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J]. 王志强,王俊哲,辛泽毓,曲奕威,林同保. 华北农学报. 2015(03)
[7]2000—2013年北部湾海岸带蒸散量时空动态特征[J]. 田义超,梁铭忠,胡宝清.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8)
[8]盐胁迫对鹅耳枥幼苗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周琦,祝遵凌. 林业科技开发. 2015(02)
[9]中国全球变化趋势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全球变化风险[J]. 江新胜,刘宝珺. 矿物岩石. 2014(04)
[10]千岛湖次生林优势种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J]. 管铭,金则新,李月灵,王强. 生态学报. 2015(07)
博士论文
[1]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特征及冠层上方碳通量的模拟[D]. 张雪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天目山三个典型阔叶林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D]. 马锦丽.浙江农林大学 2016
[2]安吉毛竹林和太湖源雷竹林碳水耦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刘玉莉.浙江农林大学 2014
[3]华北平原农田尺度和个体尺度上水、热及CO2通量的研究[D]. 马莉.甘肃农业大学 2011
[4]临安岳山毛竹碳吸收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利阳.浙江农林大学 2011
[5]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通量特征的研究[D]. 张利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40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54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