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的追踪
发布时间:2022-01-27 03:47
植被物候期(春季返青和秋季衰老)是表征生物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的基础信息。由于常绿针叶林冠层绿度的季节变动较弱,遥感提取常绿针叶林的物候信息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是目前区域物候监测中的难点。利用MODIS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GOME-2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和通量数据(总初级生产力GPP)估算2007—2011年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物候期,用来比较三类遥感指数估算常绿针叶林物候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表征光合作用物候的通量GPP数据估算得到5年内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生长季开始时间(SOSGPP)为第63天,生长季结束时间(EOSGPP)为第324天,生长季长度为272天;基于反映植被光合作用特征的SIF曲线获得物候信息要滞后GPP物候期,其中生长季开始时间滞后19天,生长季结束时间滞后2天;基于传统植被指数NDVI和EVI的物候期滞后GPP物候期的时间要大于SIF滞后期,其中植被指数SOS滞后SOSGPP31天,植被指数EOS滞后EOSGPP10—17天。虽然基于3种遥...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1年3种遥感指数和通量GPP时间序列变化(NDVI\\EVI\\SIF: 16天;GPP: 每天)
图1 2007—2011年3种遥感指数和通量GPP时间序列变化(NDVI\\EVI\\SIF: 16天;GPP: 每天)3种遥感指数与通量GPP都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01),体现季节变动相对吻合(图3)。其中SIF与GPP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08;NDVI和EVI与GPP的相关性比SIF-GPP的相关性略低,R2分别是0.702和0.748。
3种遥感指数与通量GPP都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01),体现季节变动相对吻合(图3)。其中SIF与GPP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08;NDVI和EVI与GPP的相关性比SIF-GPP的相关性略低,R2分别是0.702和0.748。2.2 基于遥感信息的物候期与基于通量GPP的物候期比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反演及碳循环应用进展[J]. 章钊颖,王松寒,邱博,宋练,张永光. 遥感学报. 2019(01)
[2]基于多种遥感植被指数、叶绿素荧光与CO2通量数据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物候特征对比分析[J]. 刘啸添,周蕾,石浩,王绍强,迟永刚. 生态学报. 2018(10)
[3]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估算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J]. 刘青瑞,居为民,张永光,张雷明,王绍强,周艳莲,赵风华,闫俊华,韩士杰,郝彦宾,陈世苹,李英年,项文化.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2)
[4]江西千烟洲木荷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涂洁,刘琪璟,王辉民,廖迎春,李燕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2)
[5]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氮污染研究[J]. 陈建平,李艳,董思宏,徐慧慧,王明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611698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7—2011年3种遥感指数和通量GPP时间序列变化(NDVI\\EVI\\SIF: 16天;GPP: 每天)
图1 2007—2011年3种遥感指数和通量GPP时间序列变化(NDVI\\EVI\\SIF: 16天;GPP: 每天)3种遥感指数与通量GPP都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01),体现季节变动相对吻合(图3)。其中SIF与GPP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08;NDVI和EVI与GPP的相关性比SIF-GPP的相关性略低,R2分别是0.702和0.748。
3种遥感指数与通量GPP都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P<0.0001),体现季节变动相对吻合(图3)。其中SIF与GPP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08;NDVI和EVI与GPP的相关性比SIF-GPP的相关性略低,R2分别是0.702和0.748。2.2 基于遥感信息的物候期与基于通量GPP的物候期比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反演及碳循环应用进展[J]. 章钊颖,王松寒,邱博,宋练,张永光. 遥感学报. 2019(01)
[2]基于多种遥感植被指数、叶绿素荧光与CO2通量数据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物候特征对比分析[J]. 刘啸添,周蕾,石浩,王绍强,迟永刚. 生态学报. 2018(10)
[3]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估算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能力[J]. 刘青瑞,居为民,张永光,张雷明,王绍强,周艳莲,赵风华,闫俊华,韩士杰,郝彦宾,陈世苹,李英年,项文化.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2)
[4]江西千烟洲木荷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涂洁,刘琪璟,王辉民,廖迎春,李燕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02)
[5]江西千烟洲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氮污染研究[J]. 陈建平,李艳,董思宏,徐慧慧,王明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611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61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