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黄连木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抗胁迫能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2 15:09
  中国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Chinese pistache,属于漆树科,黄连木属,别名黄楝树、黄连茶、楷树、药树、药瘤树等,其树干挺拔,树形美观,树叶繁茂秀丽,可做庭荫树、行道树及观赏风景树。也是一种优良的用材、药用和油料树种。近年来对黄连木的研究集中于黄连木作为能源树种的经济价值,作为彩色叶树种拥有的景观价值,以及作为药用植物的社会价值等。本文以黄连木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繁殖,采用一年生黄连木实生苗茎段进行组培快繁体系建立的研究。另外,对黄连木耐盐、耐干旱和耐低温胁迫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胁迫条件下,黄连木叶片中SOD、POD、CAT的活性以及MDA的含量。通过黄连木茎段启动培养研究表明:最佳初代腋芽培养培养基为1/2WPM+6-BA1.5mg/L+NAA0.1mg/L+IBA0.1mg/L,腋芽抽芽率达 91.7%;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3.5mg/L+NAA0.2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NAA0.02mg/L+IB A1.Omg/L。通过对黄连木在Nacl盐胁迫、干旱胁迫和低温胁迫下,SOD、POD、CAT活性和MDA...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抗胁迫概况
        1.1 植物抗寒性
        1.2 植物抗旱性
        1.3 植物抗盐性
    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
        2.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2.2 外植体的筛选
        2.3 培养基的选择
        2.4 激素与其他添加物
        2.5 组织培养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6 木本组织培养的应用
    3 黄连木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连木种子活力测定及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个地区黄连木种子的TTC染色测定
    3 小结
第三章 黄连木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体芽的诱导培养结果
        2.2 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培养结果
        2.3 组培苗的生根培养结果
        2.4 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连木抗胁迫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NaCl盐胁迫下黄连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下黄连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下黄连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盐玫瑰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 李雪,马媛春,程宗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9)
[2]木本油料树种中国黄连木研究进展[J]. 段劼,陈婧,马履一,贾黎明,杨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3]香橼不同品系耐寒性的研究[J]. 姜慧,徐迎春,李永荣,翟敏.  园艺学报. 2012(03)
[4]3种白刺耐盐性的对比分析[J]. 倪建伟,武香,张华新,刘涛,张丽.  林业科学研究. 2012(01)
[5]黄连木茎段启动与增殖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J]. 何敬房,肖平,苏淑钗,冷平生,姬谦龙.  河北林果研究. 2011(03)
[6]黄连木和枳椇抗盐性比较研究[J]. 冯蕾.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3)
[7]黄连木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程世平,施江,史国安,周荣灵,宋程威.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8]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实验技术综述[J]. 陈长征.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4)
[9]两种菊属植物对渐进与非渐进盐胁迫的响应[J]. 管志勇,陈发棣,唐娟,陈素梅,王颖.  西北植物学报. 2010(03)
[10]红叶石楠组培苗玻璃化影响因子及其克服技术研究[J]. 杨雪,吴国盛,范加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5)

硕士论文
[1]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研究[D]. 吕亚凤.福建农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59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659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5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