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水通量及能量通量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06:01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过程包含陆地与大气系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本研究依托观测站点2016年全年观测数据,以涡度相关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和CO2通量在不同尺度下的变化特征,总结天目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分析水汽通量数据总结其变化特征,为观测站点蒸散组分结构研究及水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分析能量通量平衡过程,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有重大意义。(1)GEE、NEE和RE的年月均值分布数据总量分别为-1602.27 C·m-2、-721.62C·m-2、880.65 C·m-2,其中NEE只有2月一个月是碳源,为6.23 C·m-2,其他各月都呈现出碳汇状态。全年RE数据都是正值,数据值浮动范围在66.37-121.15g C·m-2,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66.37 g C·m-2;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121.15 g C·m-2。全年固碳效率除2月为负值以外其余11个月全部都为正值,天目山观测站点为明显的碳汇。(2)水汽通量最大值范围为0.024—0.119g·m-2·s-1,最小值范围为-0.00097—0.0011g·m-2·s-1,7月达到最大值,最小值...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大气变化
1.1.2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
1.1.3 陆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
1.2 通量观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气象因素特征
1.3.2 CO_2通量变化特征
1.3.3 水汽通量变化特征
1.3.4 能量通量平衡过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2 研究区气候条件
2.3 研究区土壤条件
2.4 研究区水文条件
2.5 研究区植物分布
3 研究方法
3.1 观测仪器
3.1.1 气象观测系统
3.1.2 涡动观测系统
3.2 数据原理
3.2.1 碳水通量
3.2.2 能量通量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校正和剔除
3.3.2 数据插补
4 气象因素
4.1 大气温度
4.2 降水和空气湿度
4.3 净辐射
4.4 本章小结
5 观测站点CO_2通量特点
5.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CO_2通量特点
5.1.1 月尺度下CO_2通量特点
5.1.2 季节尺度下CO_2通量特点
5.1.3 月尺度下CO_2通量各项指标特点
5.2 林冠层碳贮量变化特点
5.3 观测站点固碳效率评估
5.4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观测站点水汽通量特点
6.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水汽通量特点
6.1.1 月尺度下水汽通量特点
6.1.2 季节尺度下水汽通量特点
6.2 观测站点的降水量和蒸散量
6.3 各季度水汽通量与净辐射的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观测站点能量通量特点
7.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能量通量特点
7.1.1 季节尺度下能量通量特点
7.1.2 月尺度下能量通量特点
7.2 月尺度下土壤热通量特点
7.3 波文比月变化
7.4 观测站点能量闭合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气象因素
8.2 碳通量
8.3 水汽通量
8.4 能量通量
8.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02046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大气变化
1.1.2 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
1.1.3 陆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
1.2 通量观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气象因素特征
1.3.2 CO_2通量变化特征
1.3.3 水汽通量变化特征
1.3.4 能量通量平衡过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2 研究区气候条件
2.3 研究区土壤条件
2.4 研究区水文条件
2.5 研究区植物分布
3 研究方法
3.1 观测仪器
3.1.1 气象观测系统
3.1.2 涡动观测系统
3.2 数据原理
3.2.1 碳水通量
3.2.2 能量通量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校正和剔除
3.3.2 数据插补
4 气象因素
4.1 大气温度
4.2 降水和空气湿度
4.3 净辐射
4.4 本章小结
5 观测站点CO_2通量特点
5.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CO_2通量特点
5.1.1 月尺度下CO_2通量特点
5.1.2 季节尺度下CO_2通量特点
5.1.3 月尺度下CO_2通量各项指标特点
5.2 林冠层碳贮量变化特点
5.3 观测站点固碳效率评估
5.4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观测站点水汽通量特点
6.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水汽通量特点
6.1.1 月尺度下水汽通量特点
6.1.2 季节尺度下水汽通量特点
6.2 观测站点的降水量和蒸散量
6.3 各季度水汽通量与净辐射的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观测站点能量通量特点
7.1 时间尺度不相同时能量通量特点
7.1.1 季节尺度下能量通量特点
7.1.2 月尺度下能量通量特点
7.2 月尺度下土壤热通量特点
7.3 波文比月变化
7.4 观测站点能量闭合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气象因素
8.2 碳通量
8.3 水汽通量
8.4 能量通量
8.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0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70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