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表型性状指示意义及优良无性系复选
发布时间:2023-02-21 09:05
文冠果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大面积发展文冠果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是良种化,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定,鉴于文冠果自然分布区域广大,自然变异丰富,早期无性系选择是实现文冠果良种化的基础。本试验以52个文冠果无性系嫁接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文冠果单株产量的30个主要表型性状包括经济指标、生理指标、形态指标进行分析观察,研究与单株果实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通径分析,试图找出与单株果实产量和单株种子产量之间指示意义,建立预测文冠果单株产量的一个数据模型,并进行优良无性系品系的复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文冠果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存在变异,而单株种子产量差异很大,变幅0.11kg-1.83kg,平均0.52kg,极差为1.72kg,变异系数87.92%,单株果实产量、皮重、总鲜重、结果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当年生枝条长变异比较明显,变异系数较大,各指标之间差别悬殊,从各指标的高变异性以及各表型性状的丰富度说明文冠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文冠果优良品种选育的潜在可能性。(2)通过综合分析了经济性状、生理性状和形态性状,最终从52个文冠果无性系品系中复选出的AZ11、XX05、LX...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前言
1 文冠果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 文冠果基本特征
1.1.1 文冠果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1.1.2 文冠果的自然分布
1.2 文冠果的地理变异和生物多样性
1.2.1 文冠果的地理变异
1.2.2 文冠果的遗传多样性
1.3 文冠果良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途径
1.3.1 林木良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
1.3.2 文冠果良种选育的技术途径
1.4 文冠果表型性状及其对产量的指示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性状指标测定
2.5.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5.2 叶绿素测定
2.5.3 形态指标测定
2.5.4 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选无性系基本性状变异分析
3.2 经济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2.1 单株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单株产量与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生理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3.1 单株产量与生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3.3.2 单株产量与生理性状聚类分析
3.4 形态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4.1 单株产量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2 单株产量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3.5 基于优良性状指标的文冠果单株产量预测模型
3.6 基于优良性状指标的文冠果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3.7 优良无性系复选
4 结论与讨论
4.1 基础性状变异
4.2 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与优良无性系选择指标筛选
4.2.1 经济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2.2 光合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2.3 形态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3 优良表型性状与单株产量预测模型
4.4 优良表型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4.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47472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前言
1 文冠果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 文冠果基本特征
1.1.1 文冠果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1.1.2 文冠果的自然分布
1.2 文冠果的地理变异和生物多样性
1.2.1 文冠果的地理变异
1.2.2 文冠果的遗传多样性
1.3 文冠果良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途径
1.3.1 林木良种选育的生物学基础
1.3.2 文冠果良种选育的技术途径
1.4 文冠果表型性状及其对产量的指示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性状指标测定
2.5.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5.2 叶绿素测定
2.5.3 形态指标测定
2.5.4 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选无性系基本性状变异分析
3.2 经济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2.1 单株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单株产量与经济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生理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3.1 单株产量与生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3.3.2 单株产量与生理性状聚类分析
3.4 形态表型性状的分析与优良无性系指标筛选
3.4.1 单株产量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2 单株产量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3.5 基于优良性状指标的文冠果单株产量预测模型
3.6 基于优良性状指标的文冠果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3.7 优良无性系复选
4 结论与讨论
4.1 基础性状变异
4.2 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与优良无性系选择指标筛选
4.2.1 经济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2.2 光合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2.3 形态指标与优良无性系复选
4.3 优良表型性状与单株产量预测模型
4.4 优良表型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4.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4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74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