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西藏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18:05
  本文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定位监测的基础上,对不同海拔种群的生境、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与动态、结实特性、天然更新、群落学特征、蒸腾耗水和生理可塑性等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生存的限制因子和对海拔升高的适应机制,为急尖长苞冷杉天然种群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生物学特性表明:种群集中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海拔37004380 m区域;分布区年均气温为-0.27-4.52℃,降雨量为12371340 mm,年均日照时数为9072327 h;土壤为酸性森林褐土,表层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种群幼苗生长特性表明在37003900 m处高生长最快,在4100 m处平均个体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最高,在4380 m处地径和根系生物量最大;种子繁殖是种群更新的唯一方式,结实存在大小年现象;群落中共有172种植物,分属121属47科,其中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和杜鹃花科,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冷杉属植物研究现状
        1.2.1 种群区域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1.2.1.1 植物种群区域分布特性
            1.2.1.2 种群与群落学特性
            1.2.1.3 种群分布格局
            1.2.1.4 群落种间关系特性
        1.2.2 生殖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1.2.2.1 结实特性
            1.2.2.2 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
            1.2.2.3 幼苗发育与定居
        1.2.3 生理生态学特性
            1.2.3.1 叶片结构及内含物特性
            1.2.3.2 蒸腾与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1.3 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维持存在问题
        1.3.1 天然种群分布区域有限,种群扩展能力较弱
        1.3.2 幼树数量少,种群老化严重
        1.3.3 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仍不够了解
        1.3.4 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仍不清楚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区域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1.4.2 种群动态及发展趋势预测
        1.4.3 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
        1.4.4 种群生理生态学特性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性
        2.1.3 水文概况
        2.1.4 植被类型
        2.1.5 急尖长苞冷杉分布区生境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与气象监测
        2.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第三章 急尖长苞冷杉基础生物学特性
    3.1 研究方法
    3.2 急尖长苞冷杉基础生物学特性
        3.2.1 物种分类学特性
        3.2.2 个体生长发育
        3.2.3 生殖特性
        3.2.4 群落学特征
            3.2.4.1 林分结构特征
            3.2.4.2 区系特征与物种组成
            3.2.4.3 物种重要值分析
            3.2.4.4 物种多样性指数
            3.2.3.5 急尖长苞冷杉群丛命名
    3.3 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受到的外界干扰
    3.4 结论
第四章 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数量动态及发展趋势预测
    4.1 研究方法
        4.1.1 个体年龄确定
        4.1.2 年龄结构图绘制
        4.1.3 生命表编制及存活与死亡曲线绘制
        4.1.4 时间序列预测
    4.2 种群动态分析
        4.2.1 年龄结构分析
        4.2.2 种群静态生命表
        4.2.3 存活与死亡曲线
        4.2.4 时间序列预测
    4.3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急尖长苞冷杉结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5.1.2 室内试验与处理
        5.1.3 统计分析和绘图
    5.2 结实及其空间格局
        5.2.1 结实频率与母树特性
        5.2.2 单株结果量与空间分布格局
        5.2.3 球果与种子特性分析
        5.2.4 种子发芽特性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急尖长苞冷杉种子雨、土壤种子库与幼苗定居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设置
        6.1.2 种子雨收集与统计
        6.1.3 幼苗发育调查
        6.1.4 土壤种子库调查
        6.1.5 幼苗发育与定居
        6.1.6 数据处理
    6.2 种子雨、种子库与幼苗定居分析
        6.2.1 种子雨特征
            6.2.1.1 种子雨时间动态与质量
            6.2.1.2 种子雨与地上植被的相关性
        6.2.2 土壤种子库特征
            6.2.2.1 土壤种子库储量与质量
            6.2.2.2 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
            6.2.2.3 种子库和林下生境的相关性
        6.2.3 幼苗发育状况
        6.2.4 幼苗定居分析
            6.2.4.1 幼苗年龄结构
            6.2.4.2 幼苗高度结构
            6.2.4.3 空间分布格局
            6.2.4.4 生境条件对幼苗生存的影响
    6.3 结论与分析
第七章 急尖长苞冷杉群落种间联结性及乔木空间分布
    7.1 研究方法
        7.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7.1.2 数据处理与测度方法
        7.1.3 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检验
        7.1.4 种间关联性分析
        7.1.5 种间关联程度的测定
        7.1.6 空间格局分析
        7.1.7 计算与绘图
    7.2 种间联结性与空间格局分析
        7.2.1 急尖长苞冷杉群落主要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
        7.2.2 急尖长苞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的种对关联性
            7.2.2.1 乔木层种间关联性
            7.2.2.2 灌木层种间关联性
            7.2.2.3 草木层种间关联性
        7.2.3 群落乔木树种点格局分析
            7.2.3.1 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
            7.2.3.2 点格局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急尖长苞冷杉蒸腾耗水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8.1 研究对象与方法
        8.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8.1.2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8.1.3 边材面积的确定
        8.1.4 环境因子的测定
        8.1.5 数据处理
    8.2 蒸腾耗水及其影响因子
        8.2.1 急尖长苞冷杉树干液流日变化
        8.2.2 急尖长苞冷杉树干液流季节变化
        8.2.3 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分析
    8.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急尖长苞冷杉生理可塑性与生态适应性分析
    9.1 样地设置和测定方法
        9.1.1 样地设置与采样
        9.1.2 叶片性状测定
        9.1.3 光合特性测定
        9.1.4 生理可塑性分析
        9.1.5 数据处理方法
    9.2 生理可塑性与生态适应性
        9.2.1 叶片性状分析
        9.2.2 叶绿素与氮含量特性
        9.2.3 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9.2.4 光合特性分析
            9.2.4.1 光合—光响应曲线分析
            9.2.4.2 光合日进程特性
            9.2.4.3 光合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9.2.5 生理可塑性分析
    9.3 讨论
        9.3.1 功能性状对海拔升高的响应
        9.3.2 急尖长苞冷杉生态适应性分析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10.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0.1.1 主要结论
        10.1.2 创新点
    10.2 对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10.2.1 减少不利干扰,保护优良乔木树种
        10.2.2 适时采取人为干预,促进天然更新和幼树生长
        10.2.3 大力开展人工育苗和造林,扩大种群分布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757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757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