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毛白杨林农复合模式综合效应早期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11 21:13
  毛白杨具有优良的生长特性和木材性质,是鲁西平原营造速生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在毛白杨幼林下间作农作物是培育人工速生丰产林的一种重要栽培措施,对于保证毛白杨造林效果、节约幼林抚育成本、增加综合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1年生’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试验,主区设置2个毛白杨常见造林密度:2m×3 m和3 m×4 m,副区设置2个当地常见的林下间作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花生、菠菜轮作)和毛白杨+花生,以幼林常规抚育模式作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研究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毛白杨林木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所产生的微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造林1年后的结果如下:(1)不同造林密度下的2种林农复合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和毛白杨+花生)较毛白杨常规抚育模式均可显著促进林木地上部分(胸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和冠幅生长量)的生长,且在2m×3m的毛白杨造林密度间作花生较3 m×4 m的造林密度下林木胸径生长量增长了 0.11 cm;林下间作花生+菠菜更有利于提高树高生长量,增长了 6.86 cm。(2)2年生毛白杨细根在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复合模式下水平方向均集中分布于...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林农复合的研究进展
        1.2.1 林农复合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1.2.1.1 林农复合经营对林木地上部分的影响
            1.2.1.2 林农复合系统中根系研究进展
        1.2.2 林农复合系统内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1.2.2.1 土壤物理性质
            1.2.2.2 土壤化学性质
        1.2.3 林农复合系统内微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2.4 林农复合系统内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4 取样方法和指标测定
        3.4.1 林木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3.4.1.1 林木地上部分生长指标测量
            3.4.1.2 根系取样
        3.4.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4.2.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3.4.2.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3.4.3 微环境指标测定
        3.4.4 经济效益评价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毛白杨幼林林木地上部分生长量分析
        4.1.1 造林密度和复合模式对毛白杨幼林胸径、树高、冠幅影响
        4.1.2 造林密度和复合模式对毛白杨林木地上部分生长量的影响
        4.1.3 讨论与小结
    4.2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毛白杨幼林地下部分的影响
        4.2.1 造林密度和复合模式对毛白杨单株细根的影响
        4.2.2 毛白杨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1 不同密度下毛白杨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4.2.2.2 不同模式下毛白杨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4.2.3 不同复合模式下毛白杨同层的比较
        4.2.4 讨论与小结
    4.3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1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1.1 土壤含水率
            4.3.1.2 土壤容重
            4.3.1.3 土壤孔隙度
        4.3.2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3 讨论小结
    4.4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微环境监测
        4.4.1 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4.4.2 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
        4.4.3 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4.4.4 讨论与小结
    4.5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
        4.5.1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林下农作物产量分析
        4.5.2 不同模式经济效益比较
        4.5.3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60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760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