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圆叶玉兰种群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2 17:47
本研究以芦山县大川镇天然分布的圆叶玉兰为研究对象,于7个海拔梯度内设置21个样地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对群落特征、种群生态位、种群结构和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圆叶玉兰野生资源的保护、扩大和种群恢复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大川镇研究区天然分布的圆叶玉兰群落中维管束植物共245种,隶属64科144属,木本植物34科126种占51.4%,草本植物33科119种占48.6%。林内组成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群落分层现象不明显。群落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乔灌层的综合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群落木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不高,优势度指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2)圆叶玉兰群落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群落α多样性只在海拔梯度2400m处与较低海拔有显著差异。随着海拔上升物种的相似性系数降低,共有种减少;海拔2100m以上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平稳,物种的相似性系数较低海拔要高。(3)群落内圆叶玉兰的主要伴生树种为贴毛箭竹、川莓、领春木、蜡瓣花。圆叶玉兰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适应性强,具...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珍稀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概述
1.1.1 珍稀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研究
1.1.2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1.2 珍稀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1.2.1 珍稀植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1.2.2 种内、种间关系研究
1.2.3 种群生态位研究
1.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研究概况
1.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的提出
1.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
1.4 木兰科植物的研究概述
1.4.1 木兰科植物的基本概况
1.4.2 木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设置
2.3.2 研究区落特征分析
2.3.3 生态位研究方法
2.3.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3.5 种群结构
2.3.6 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圆叶玉兰的群落特征
3.1.1 圆叶玉兰的群落组成
3.1.2 圆叶玉兰群落的α多样性
3.1.3 圆叶玉兰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特征
3.2 种群生态位
3.2.1 生态位宽度
3.2.2 生态位相似性
3.2.3 生态位重叠
3.3 圆叶玉兰的种群结构
3.3.1 种群大小级结构
3.3.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4 圆叶玉兰种内与种间关系
3.4.1 对象木和竞争木的测定特征
3.4.2 圆叶玉兰种内竞争
3.4.3 圆叶玉兰的种间竞争
4 结论与讨论
4.1 群落特征
4.2 种群生态位
4.3 种群结构
4.4 种内和种间竞争
4.5 极小种群圆叶玉兰的濒危原因探讨和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本文编号:3767310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珍稀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概述
1.1.1 珍稀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研究
1.1.2 珍稀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1.2 珍稀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
1.2.1 珍稀植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1.2.2 种内、种间关系研究
1.2.3 种群生态位研究
1.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研究概况
1.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的提出
1.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
1.4 木兰科植物的研究概述
1.4.1 木兰科植物的基本概况
1.4.2 木兰科植物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设置
2.3.2 研究区落特征分析
2.3.3 生态位研究方法
2.3.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3.5 种群结构
2.3.6 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圆叶玉兰的群落特征
3.1.1 圆叶玉兰的群落组成
3.1.2 圆叶玉兰群落的α多样性
3.1.3 圆叶玉兰群落物种相似系数特征
3.2 种群生态位
3.2.1 生态位宽度
3.2.2 生态位相似性
3.2.3 生态位重叠
3.3 圆叶玉兰的种群结构
3.3.1 种群大小级结构
3.3.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4 圆叶玉兰种内与种间关系
3.4.1 对象木和竞争木的测定特征
3.4.2 圆叶玉兰种内竞争
3.4.3 圆叶玉兰的种间竞争
4 结论与讨论
4.1 群落特征
4.2 种群生态位
4.3 种群结构
4.4 种内和种间竞争
4.5 极小种群圆叶玉兰的濒危原因探讨和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本文编号:3767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76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