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20:32
本研究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臭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172块小班调查数据、178块复位样地数据及96株优势木解析木数据对研究区臭松天然次生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选取7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立地类型,拟合臭松优势木的胸径、树高生长模型,并根据标准年龄优势木平均高分别编制了臭松天然次生林导向曲线单形地位指数表及立地类型多形地位指数表,对两种地位指数表进行了精度对比。同时根据各立地类型中现实臭松林分生长状况对研究区臭松天然次生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建立了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影响臭松天然次生林生长的立地因子(气候、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及地貌等),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及土层厚度5个量化的立地因子,利用数量化理论I,得出海拔、土层厚度、坡度及坡向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并且得到影响臭松天然次生林生长的立地因子重要性排序为海拔>土层厚度>坡度>坡向,将研究区划分为36种立地类型,建立了汪清林业局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类型表。(2)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7种典型立地类型,分别对臭松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进行分析,确定臭松的基准年龄为60年以及各立地类型中...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国外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2 国内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4 立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概述
1.4.1 直接评定法
1.4.2 间接评定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生物资源
2.3 森林资源
2.4 社会经济
2.5 课题来源
3 数据来源
3.1 标准地数据
3.2 解析木数据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立地分类方法
4.2.2 胸径、树高生长模型模拟
4.2.3 导向曲线单形地位指数模型
4.2.4 立地类型多形地位指数模型
4.3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影响臭松天然次生林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
5.1.1 立地因子
5.1.2 林分密度
5.1.3 林分年龄
5.1.4 林分类型
5.2 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分类
5.2.1 立地分类的原则
5.2.2 立地分类的方法
5.2.3 主要立地因子分级
5.2.4 立地因子类目划分
5.2.5 汪清林业局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区域、立地区和立地亚区
5.2.6 立地因子分析
5.2.7 主导因子的确定
5.2.8 立地分类结果
5.3 不同立地类型中臭松优势木生长过程
5.3.1 中山阴坡中厚土平坡立地类型
5.3.2 中山阳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3 中山阴坡中薄土斜坡立地类型
5.3.4 低山阴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5 低山阳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6 低山阴坡中土斜坡立地类型
5.3.7 低山阳坡中薄土斜坡立地类型
5.4 地位指数模型的确定
5.4.1 导向曲线单形地位指数模型
5.4.2 立地类型多形地位指数模型
5.4.3 两种地位指数模型的精度比较
5.5 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
5.6 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01012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国外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2 国内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4 立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概述
1.4.1 直接评定法
1.4.2 间接评定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生物资源
2.3 森林资源
2.4 社会经济
2.5 课题来源
3 数据来源
3.1 标准地数据
3.2 解析木数据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立地分类方法
4.2.2 胸径、树高生长模型模拟
4.2.3 导向曲线单形地位指数模型
4.2.4 立地类型多形地位指数模型
4.3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影响臭松天然次生林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
5.1.1 立地因子
5.1.2 林分密度
5.1.3 林分年龄
5.1.4 林分类型
5.2 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分类
5.2.1 立地分类的原则
5.2.2 立地分类的方法
5.2.3 主要立地因子分级
5.2.4 立地因子类目划分
5.2.5 汪清林业局臭松天然次生林立地区域、立地区和立地亚区
5.2.6 立地因子分析
5.2.7 主导因子的确定
5.2.8 立地分类结果
5.3 不同立地类型中臭松优势木生长过程
5.3.1 中山阴坡中厚土平坡立地类型
5.3.2 中山阳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3 中山阴坡中薄土斜坡立地类型
5.3.4 低山阴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5 低山阳坡中土平坡立地类型
5.3.6 低山阴坡中土斜坡立地类型
5.3.7 低山阳坡中薄土斜坡立地类型
5.4 地位指数模型的确定
5.4.1 导向曲线单形地位指数模型
5.4.2 立地类型多形地位指数模型
5.4.3 两种地位指数模型的精度比较
5.5 林分蓄积量预估模型
5.6 立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01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80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