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对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响应与模拟
发布时间:2023-12-12 19:06
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于树木生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生物量作为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动态变化反映了树木和林分对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响应。本研究以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3个样地调查资料和110株样木生物量数据,建立了器官、地上和单株生物量模型。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单因素对器官、单株及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影响的生物量预测和计算模型。1. 建立了六盘山华北落叶松各器官相容性的生物量模型:单株生物量模型:W=0.073D2.515和W=0.017(D2H)0.822;地上生物量模型:W=0.055D2.548和W=0.034(D2H)0.930;树干生物量模型:W=0.034D2.613和W=0.020(D2H)0.956;树枝生物量模型:W=0.014D2.452和W=0.009(D2H)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立地条件对生物量的影响
1.2.2 林分结构对生物量的影响
1.2.3 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生物量模型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六盘山基本情况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布设原则
2.2.2 样地调查信息
2.2.3 树木优势度的设定
2.2.4 样树选择和生物量测定
2.2.5 生物量模型相容性及评价
2.2.6 外包线法建立多因素耦合模型
2.2.7 数据分析方法
3 基于胸径和树高的生物量计算模型
3.1 树干生物量计算模型
3.2 树枝生物量计算模型
3.3 树叶生物量计算模型
3.4 地上生物量计算模型
3.5 树根生物量计算模型
3.6 单株生物量计算模型
3.7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3.8 小结
4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器官生物量预测和计算模型
4.1 器官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4.2 树干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3 树枝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4 树叶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5 树根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6 器官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1 树干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2 树枝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3 树叶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4 树根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7 器官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1 树干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2 树枝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3 树叶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4 树根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8 器官生物量耦合模型的比较
4.9 小结
5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单株生物量预测和计算模型
5.1 单株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5.2 单株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5.2.1 单株生物量响应林龄的变化
5.2.2 单株生物量响应优势度的变化
5.2.3 单株生物量响应林分密度的变化
5.2.4 单株生物量响应海拔的变化
5.2.5 单株生物量响应坡向的变化
5.3 单株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5.4 单株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5.5 小结
6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林分生物量预测模型
6.1 林分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6.2 林分生物量对单因子的响应
6.2.1 林分生物量的林龄响应
6.2.2 林分生物量的林分密度响应
6.2.3 林分生物量的海拔响应
6.2.4 林分生物量的坡向响应
6.3 林分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6.4 林分生物量多因子耦合模型验证
6.5 小结
7 讨论
7.1 林龄对生物量的影响
7.2 优势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7.3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7.4 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
7.5 坡向对生物量的影响
7.6 多因素耦合模型的比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73462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立地条件对生物量的影响
1.2.2 林分结构对生物量的影响
1.2.3 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对生物量模型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六盘山基本情况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布设原则
2.2.2 样地调查信息
2.2.3 树木优势度的设定
2.2.4 样树选择和生物量测定
2.2.5 生物量模型相容性及评价
2.2.6 外包线法建立多因素耦合模型
2.2.7 数据分析方法
3 基于胸径和树高的生物量计算模型
3.1 树干生物量计算模型
3.2 树枝生物量计算模型
3.3 树叶生物量计算模型
3.4 地上生物量计算模型
3.5 树根生物量计算模型
3.6 单株生物量计算模型
3.7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3.8 小结
4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器官生物量预测和计算模型
4.1 器官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4.2 树干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3 树枝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4 树叶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5 树根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4.6 器官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1 树干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2 树枝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3 树叶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6.4 树根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4.7 器官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1 树干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2 树枝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3 树叶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7.4 树根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4.8 器官生物量耦合模型的比较
4.9 小结
5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单株生物量预测和计算模型
5.1 单株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5.2 单株生物量响应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的变化
5.2.1 单株生物量响应林龄的变化
5.2.2 单株生物量响应优势度的变化
5.2.3 单株生物量响应林分密度的变化
5.2.4 单株生物量响应海拔的变化
5.2.5 单株生物量响应坡向的变化
5.3 单株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5.4 单株生物量的多因素计算模型
5.5 小结
6 基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林分生物量预测模型
6.1 林分生物量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性
6.2 林分生物量对单因子的响应
6.2.1 林分生物量的林龄响应
6.2.2 林分生物量的林分密度响应
6.2.3 林分生物量的海拔响应
6.2.4 林分生物量的坡向响应
6.3 林分生物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6.4 林分生物量多因子耦合模型验证
6.5 小结
7 讨论
7.1 林龄对生物量的影响
7.2 优势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7.3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7.4 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
7.5 坡向对生物量的影响
7.6 多因素耦合模型的比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873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87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