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1 18:28
随着世界范围内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因气候变化对清洁能源的呼唤,世界各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十一五”以来,我国确立了包括能源林培育在内的七个林业生物质能源研究目标,旨在通过重点研究开发领域,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和多效复合等特点。大力发展、高效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成为当前林业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态富民工程和深化林业改革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在能源林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中的污染排放,对北京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燃料利用为目标的沙枣能源林,经过几年的试验试种,无论是在栽培技术、还是经营管理及综合利用方面均已成熟,为今后沙枣能源林能源开发与推广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成功的经验。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的利用和推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国家城乡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北京市“十三五”能源发展建设规划》,有利于推进北京偏远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本研究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乡林业生物质能源利...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2.3 数据处理方法
2 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成果
2.1 主要技术成果来源
2.2 技术成果体系
2.2.1 优良品种
2.2.2 种苗生产技术
2.2.3 栽培技术体系
2.2.4. 沙枣能源林平茬收获技术
3 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效果分析
3.1 应用与推广区域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沙枣能源林示范培育情况
3.2.1 示范点基本情况
3.2.2 示范林营造模式
3.3 示范推广情况
3.3.1 生物质能源应用情况
3.3.2 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情况
3.4 应用效果分析
3.4.1 经济方面的效益
3.4.2 生态方面的效益
3.4.3 社会方面的效益
4 沙枣能源林培育技术体系应用的前景分析
4.1 适宜的因素
4.1.1 应用推广的潜力大
4.1.2 较好的技术基础
4.1.3 良好的社会基础
4.1.4 适宜的政策环境
4.1.5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牵引
4.2 面临的问题
4.2.1 观念上的不利因素
4.2.2 技术上的不利因素
4.2.3 投入上的不利因素
4.2.4 政策服务上的不利因素
5 沙枣能源林应用与推广策略分析
5.1 应用与推广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5.1.1 总体思路
5.1.2 原则
5.1.3 目标
5.2 应用与推广的策略
5.2.1 技术创新策略
5.2.2 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策略
5.2.3 工作机制创新策略
5.2.4 政策法规和服务保障的策略
5.3 需要解决问题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讨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945119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2.3 数据处理方法
2 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成果
2.1 主要技术成果来源
2.2 技术成果体系
2.2.1 优良品种
2.2.2 种苗生产技术
2.2.3 栽培技术体系
2.2.4. 沙枣能源林平茬收获技术
3 沙枣能源林栽培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效果分析
3.1 应用与推广区域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沙枣能源林示范培育情况
3.2.1 示范点基本情况
3.2.2 示范林营造模式
3.3 示范推广情况
3.3.1 生物质能源应用情况
3.3.2 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情况
3.4 应用效果分析
3.4.1 经济方面的效益
3.4.2 生态方面的效益
3.4.3 社会方面的效益
4 沙枣能源林培育技术体系应用的前景分析
4.1 适宜的因素
4.1.1 应用推广的潜力大
4.1.2 较好的技术基础
4.1.3 良好的社会基础
4.1.4 适宜的政策环境
4.1.5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牵引
4.2 面临的问题
4.2.1 观念上的不利因素
4.2.2 技术上的不利因素
4.2.3 投入上的不利因素
4.2.4 政策服务上的不利因素
5 沙枣能源林应用与推广策略分析
5.1 应用与推广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5.1.1 总体思路
5.1.2 原则
5.1.3 目标
5.2 应用与推广的策略
5.2.1 技术创新策略
5.2.2 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策略
5.2.3 工作机制创新策略
5.2.4 政策法规和服务保障的策略
5.3 需要解决问题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讨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945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394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