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
发布时间:2024-11-02 10:08
我国西南岩溶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石漠化,治理石漠化已成为国家目标需求。本研究以国家石漠化重点治理县——广西马山县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豆科植物作为石漠化治理树种,通过建立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等造林模式,探讨和评价不同人工林恢复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的速率及效果,旨为我国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石漠化地区营造豆科植物人工林,可以显著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三种人工林灌木层的Margalef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17-1.50倍,Simpson旨数是灌丛(对照)的1.67~2.03倍、Shannon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71~1.97倍、Pielou均匀度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65~2.05倍。以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灌木层各多样性指数值最大。三种人工林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以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的最高,但各类型间差异不明显。(2)在石漠化地区营造豆科植物人工林,可以显著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顶...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岩溶石漠化概念
1.1.2 广西岩溶石漠化现状
1.1.3 广西岩溶石漠化特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物种多样性定义
2.1.2 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岩溶区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森林生物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岩溶区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2.2.2 林木生物量研究模型
2.3 森林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材料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研究材料及特性
3.2.1 顶果木
3.2.2 降香黄檀
第四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试验地选取
4.2 样地设计
4.3 多样性调查
4.4 生物量测定
4.4.1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4.4.2 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测定
4.5 土壤样品的采集
4.6 室内分析
4.7 数据处理
4.7.1 重要值的计算
4.7.2 α多样性的计算
4.7.3 生物量估算
4.7.4 不同树种的器官生物量拟合模型
4.7.5 生产力估算
4.7.6 碳储量估算
4.7.7 生物碳固持速率估算
4.8 统计分析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
5.1.1 不同人工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
5.1.2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3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1.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2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
5.2.1 不同树种各组分的相对生长方程
5.2.2 不同树种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5.2.3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的生物量
5.2.7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3 不同人工林生产力
5.4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
5.4.1 含碳率
5.4.2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3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4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5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
5.4.7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5 不同人工林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六章 讨论
6.1 林下植被多样性
6.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6.3 生物量及生产力
6.4 含碳率
6.5 碳储量及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七章 结论
7.1 林下植被多样性
7.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7.3 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7.4 生产力
7.5 含碳率
7.6 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7.7 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4009426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岩溶石漠化概念
1.1.2 广西岩溶石漠化现状
1.1.3 广西岩溶石漠化特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物种多样性定义
2.1.2 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岩溶区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森林生物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岩溶区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2.2.2 林木生物量研究模型
2.3 森林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材料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研究材料及特性
3.2.1 顶果木
3.2.2 降香黄檀
第四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试验地选取
4.2 样地设计
4.3 多样性调查
4.4 生物量测定
4.4.1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4.4.2 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测定
4.5 土壤样品的采集
4.6 室内分析
4.7 数据处理
4.7.1 重要值的计算
4.7.2 α多样性的计算
4.7.3 生物量估算
4.7.4 不同树种的器官生物量拟合模型
4.7.5 生产力估算
4.7.6 碳储量估算
4.7.7 生物碳固持速率估算
4.8 统计分析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
5.1.1 不同人工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
5.1.2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3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1.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2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
5.2.1 不同树种各组分的相对生长方程
5.2.2 不同树种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5.2.3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的生物量
5.2.7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3 不同人工林生产力
5.4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
5.4.1 含碳率
5.4.2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3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4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5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
5.4.7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5 不同人工林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六章 讨论
6.1 林下植被多样性
6.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6.3 生物量及生产力
6.4 含碳率
6.5 碳储量及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七章 结论
7.1 林下植被多样性
7.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7.3 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7.4 生产力
7.5 含碳率
7.6 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7.7 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4009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400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