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4 02:11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广,生长快,耐土壤干旱贫瘠,为我国南方针叶树种中主要的材用和脂用树种,广泛用于建筑用材、制浆造纸、采脂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我国马尾松系统的遗传改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完成第2世代遗传改良阶段并已经进入第3世代育种的新阶段。本研究利用3份马尾松第第3代遗传测定林,对其生长和松脂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马尾松高世代生长和松脂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遗传差异、配合力效应以及生长和松脂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揭示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杂交组合与环境、配合力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并探究生长与松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第2代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间的相关关系,以利用亲本配合力和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以期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的研究
1.2 林木遗传测定的研究
1.2.1 配合力
1.2.2 遗传力
1.2.3 遗传相关
1.3 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1.3.1 分子标记与林木早期选择
1.3.2 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1.4 马尾松遗传改良进展
1.4.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2 马尾松松脂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3 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第三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2.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2.2.3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及表型控制方式
2.2.4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2.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马尾松第三代杂交子代幼林研究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与含量
3.2.2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2.3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的GCA/SCA及相对重要性
3.2.4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间及与生长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4.1.3 SSR标记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4.2.2 马尾松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4.2.3 马尾松亲本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 马尾松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5.1.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配合力分析
5.1.3 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
5.2.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松脂化学组分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
5.2.3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间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5.2.4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子代生长性状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本文编号:4022744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的研究
1.2 林木遗传测定的研究
1.2.1 配合力
1.2.2 遗传力
1.2.3 遗传相关
1.3 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1.3.1 分子标记与林木早期选择
1.3.2 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1.4 马尾松遗传改良进展
1.4.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2 马尾松松脂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3 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第三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2.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2.2.3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及表型控制方式
2.2.4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2.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马尾松第三代杂交子代幼林研究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与含量
3.2.2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2.3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的GCA/SCA及相对重要性
3.2.4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间及与生长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4.1.3 SSR标记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4.2.2 马尾松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4.2.3 马尾松亲本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 马尾松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5.1.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配合力分析
5.1.3 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
5.2.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松脂化学组分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
5.2.3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间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5.2.4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子代生长性状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本文编号:4022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402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