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耐寒性比较及幼虫虫龄划分
发布时间:2025-03-29 22:03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与其近缘种臭椿沟眶象E.brandti(Harold)在我国广泛分布,两者寄主单一,主要钻蛀危害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 及其变种千头椿Ailanthus altissima var.Qiantouchun,对宁夏二代林网中臭椿危害严重。2003年和2013年,两者均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在温带和寒带,冬季严寒是制约昆虫发育和扩散的重要因素,耐寒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昆虫种群的繁衍和扩散。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均以成虫、幼虫两种虫态越冬,本文应用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等原理和方法,对两者的耐寒性及其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还划分了这两种象虫幼虫的虫龄。主要结果如下:1、沟眶象成虫、幼虫过冷却点、冰点的季节变化。沟眶象成虫、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的变化趋势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在1月份达到最低值,7月份和9月份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显著高于越冬期的1月份和3月份,表明过冷却点的高低能够反映其个体的耐寒能力强弱。成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在...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研究概述
1.2.1 形态特征
1.2.2 分布与危害
1.2.3 生活史
1.2.4 防治现状
1.2.4.1 加强检疫
1.2.4.2 物理措施
1.2.4.3 化学防治
1.2.4.4 生物防治
1.2.5 越冬研究现状
1.3 昆虫耐寒性研究进展
1.3.1 耐寒性的定义
1.3.2 耐寒性的类型
1.3.3 影响昆虫耐寒性的因素
1.3.3.1 地理环境
1.3.3.2 季节变化
1.3.3.3 越冬微生境选择
1.3.3.4 个体发育阶段
1.3.3.5 低温驯化
1.3.4 耐寒性的生化机理
1.3.4.1 耐寒性物质的积累
1.3.4.2 体内水分的排除
1.3.4.3 抗冻基因和蛋白
1.4 幼虫虫龄划分的研究进展
1.4.1 幼虫虫龄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1.4.2 幼虫虫龄划分常用指标
1.4.3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耐寒性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2.1.2.1 试验仪器
2.1.2.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耐寒性的研究方法
2.1.3.1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2.1.3.2 含水率的测定
2.1.3.3 脂肪含量的测定
2.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测定
2.2.1 供试虫源
2.2.1.1 林间采集
2.2.1.2 室内孵化采集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3 幼虫分龄指标的选择及测量
2.2.4 分龄数据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耐寒性
3.1.1 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过冷却点比较
3.1.2 含水率
3.1.2.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含水率
3.1.2.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含水率
3.1.2.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含水率比较
3.1.3 脂肪含量
3.1.3.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脂肪含量
3.1.3.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脂肪含量
3.1.3.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脂肪含量比较
3.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1 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1.1 龄数的确定
3.2.1.2 分龄指标的分析
3.2.2 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2.1 龄数的确定
3.2.2.2 分龄指标的分析
3.2.2.3 各测量指标与龄数之间的关系拟合
4 结论
4.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4.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含水率
4.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脂肪含量
4.4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虫龄划分
5 讨论
5.1 过冷却点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2 含水率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3 脂肪含量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4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发育阶段与耐寒性的关系
5.5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虫龄划分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37713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研究概述
1.2.1 形态特征
1.2.2 分布与危害
1.2.3 生活史
1.2.4 防治现状
1.2.4.1 加强检疫
1.2.4.2 物理措施
1.2.4.3 化学防治
1.2.4.4 生物防治
1.2.5 越冬研究现状
1.3 昆虫耐寒性研究进展
1.3.1 耐寒性的定义
1.3.2 耐寒性的类型
1.3.3 影响昆虫耐寒性的因素
1.3.3.1 地理环境
1.3.3.2 季节变化
1.3.3.3 越冬微生境选择
1.3.3.4 个体发育阶段
1.3.3.5 低温驯化
1.3.4 耐寒性的生化机理
1.3.4.1 耐寒性物质的积累
1.3.4.2 体内水分的排除
1.3.4.3 抗冻基因和蛋白
1.4 幼虫虫龄划分的研究进展
1.4.1 幼虫虫龄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1.4.2 幼虫虫龄划分常用指标
1.4.3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耐寒性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2.1.2.1 试验仪器
2.1.2.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耐寒性的研究方法
2.1.3.1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2.1.3.2 含水率的测定
2.1.3.3 脂肪含量的测定
2.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测定
2.2.1 供试虫源
2.2.1.1 林间采集
2.2.1.2 室内孵化采集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3 幼虫分龄指标的选择及测量
2.2.4 分龄数据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耐寒性
3.1.1 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3.1.1.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过冷却点比较
3.1.2 含水率
3.1.2.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含水率
3.1.2.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的含水率
3.1.2.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含水率比较
3.1.3 脂肪含量
3.1.3.1 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脂肪含量
3.1.3.2 臭椿沟眶象不同越冬虫态脂肪含量
3.1.3.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脂肪含量比较
3.2 沟眶象与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1 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1.1 龄数的确定
3.2.1.2 分龄指标的分析
3.2.2 臭椿沟眶象幼虫虫龄划分
3.2.2.1 龄数的确定
3.2.2.2 分龄指标的分析
3.2.2.3 各测量指标与龄数之间的关系拟合
4 结论
4.1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过冷却点和冰点
4.2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含水率
4.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脂肪含量
4.4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虫龄划分
5 讨论
5.1 过冷却点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2 含水率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3 脂肪含量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耐寒性
5.4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发育阶段与耐寒性的关系
5.5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虫龄划分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4037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403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