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大豆株间除草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20:55
【摘要】:农田杂草与作物因争夺光照、水分、土壤里的营养物质等竞相生长,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绝产,所以进行农田除草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必不可少地一步。除草作业要求时效性强,每年都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目前普遍采用化学除草技术、人工除草技术和机械除草技术进行除草。但是考虑到化学除草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危害以及人工除草技术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实时性差等缺点,应用机械除草技术对农田进行大面积除草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杂草在田间生长分布的随机性,可以将田间杂草分为生长在作物行与行之间的杂草(行间杂草)和作物苗与苗之间的杂草(株间杂草)。现在应用机械工作部件铲除行间杂草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如何解决机械铲除株间杂草时降低作物苗被破坏的数量(伤苗率)和进一步提高株间杂草被铲除时杂草的数量(除草率)之间互相制约的问题一直是机械除草亟待解决的瓶颈,所以进行株间除草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有重要意义。(1)基于除草作业时作物与杂草根系发育程度不同的特性,结合国内外机械株间除草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利用“规格四边形网格状”轨迹进行株间除草的除草机理,确定了株间除草装置的主要参数与除草装置结构。(2)利用虚拟装配和仿真技术,在软件NX8.0建模模块对除草装置进行了三维建模;在NX8.0装配模块将建立的零件装配成一个整体,进行装配间隙检查,确保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装配工序;在NX8.0仿真模块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株间除草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梳齿轨迹与设计相符,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3)在软件ANSYS Workbench对悬挂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定义材料属性、划分网格、添加约束和载荷,模拟分析了悬挂架的总位移和等效应力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悬挂架符合设计要求。(4)对株间除草装置上的每根输出轴上的梳齿数量、单根输出轴上的每根梳齿与梳齿之间的距离、驱动板的旋转速度、除草作业时的前进速度4个试验因子对伤苗率和除草率2个试验指标的影响进行了中心组合试验。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5b分析各因子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回归模型,优化出各个因子的最优参数,为后续株间除草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打下了基础。(5)样机在黑河市孙吴县大豆试验田进行了田间试验,对优化出的参数组合进行验证,实际作业表明:除草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除草作业稳定。当每根输出轴上的梳齿数量为6根、单根输出轴上每根梳齿与梳齿之间的距离为40 mm、驱动板的旋转速度为190 r/min、除草作业时的前进速度为2.3 m/s时,伤苗率为3.1%、除草率为84%,为以后机械株间除草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24.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有机大豆轮作免耕杂草管理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3年11期

2 谢金良;;大豆和杂草[J];少儿科技;2013年02期

3 郭琼霞;进口大豆杂草检疫刍议[J];植物检疫;2004年03期

4 刘明允;;“锄早锄小锄了”清灭大豆杂草[J];中国农垦;1960年10期

5 陈申宽,阎任沛,武迎红;大豆连作年限与杂草发生关系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0年01期

6 韩玉玲;刘金灿;;大豆防除杂草试验报告[J];北京农业;2012年24期

7 ;大豆出苗后如何防治杂草[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年08期

8 张洪进,张夕林,严佑建;大豆与杂草竞争临界期研究初报[J];大豆科学;1992年03期

9 叶凯 ,陈美湘;从加拿大进口的大豆中检出五种杂草种籽[J];深圳特区科技;1997年06期

10 马新华;黄业恩;李想;郭东明;李业林;陈国杰;;湛江口岸进口大豆的杂草疫情及其监管[J];植物检疫;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东;鲍男;秦贵信;姜海龙;;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测定及研究[A];2016东北养猪论坛论文集[C];2016年

2 盖钧镒;;我国大豆超级种培育专项研究的建议方案[A];全国首届大豆产业发展对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孙铁男;商绍刚;;当前我省大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4 崔洪斌;;大豆中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朱寿民;;大豆中的特殊保健因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王树起;韩丽梅;杨振明;阎飞;鞠会艳;;大豆根茬腐解液和营养液残液对大豆生长发育的自感效应[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赖怀;于智卫;沈春鹏;沈宏;;不同大豆基因型对难溶性磷的吸收研究[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严永峰;Choi Doug-Hwan;Lee Byun-Woo;;利用Cropgro-Soybean模型评价气候变化对韩国大豆生育及产量的影响[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纵瑞收;;三系杂交大豆研究进展与大豆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邵志刚;杨德旭;刘畅;焦维鹏;高连兴;;大豆输送损伤特征及规律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春楠 包拥军 韦万春;进口大豆“长”杂草“生”害虫[N];粮油市场报;2012年

2 水清;大豆玉米间套田杂草化除方法[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施向军;张家港口岸进口大豆今年首月同比增六成[N];苏州日报;2011年

4 梁庆华 刘新;今年前五个月张家港进口大豆5.4亿美元[N];中国食品报;2011年

5 岳轩;广东口岸退运一批美国“问题大豆”[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宋晨曦 孙思琪;产业链全程发挥提升龙江大豆竞争力[N];黑龙江日报;2019年

7 记者 赵洪秋;我市举办优质大豆品种田间展示会[N];绥化日报;2019年

8 张思洋 本报记者 李民峰;万亩大豆晒出“最美成绩单”[N];黑龙江日报;2019年

9 记者 宋向华;我市多举措确保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有序发放[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岳金宏 见习记者 李坤晓;“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受追捧[N];石家庄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思柱;大豆进口对中国种植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王业建;大豆对低氮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学响应及介导低氮胁迫miRNA的鉴定[D];中南大学;2013年

3 栾立明;吉林省大豆生产的实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4 向达兵;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与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杨光明;大豆科研实力的国际比较[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崔宁波;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及应用的经济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程广燕;我国大豆生产风险评估与防范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王济民;我国的大豆经济:供给与需求的重点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9 郭元新;盐和低氧胁迫下发芽大豆γ-氨基丁酸富集与调控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郝青南;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玉晓;大豆株间除草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王谦玉;豆田主要杂草与大豆的竞争作用及防除阈值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厚雪;氮磷钾对转基因抗旱大豆与杂草生存竞争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赵鑫;不同进口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品质评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5 甘婧;安徽省大豆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彩霞;我国大豆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7 刘小明;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袁晋;带状套作大豆分枝形成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杨昱;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产量及植株碳氮磷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卢岩;适度氧化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其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38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38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c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