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灌水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分布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6 00:01
【摘要】:作物根系是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者和利用者,其生长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与产量的形成。相比其他环境因素,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更为敏感。为了研究灌水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分布及根系活力的影响,在大田应用塑料管土柱法进行冬小麦根系试验,并设计了四个灌水深度(即处理Ⅰ为地表灌水、处理Ⅱ为根系分布深度的60%、处理Ⅲ为根系分布深度的75%、处理Ⅳ为根系分布深度的90%),通过测定冬小麦各土层的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土壤含水率状况等相关参数,分析了灌水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分布、根系活力及抗旱性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⒈相比地表灌水方式,灌水总量不变、结合土壤含水率的深度灌水方式能够促使冬小麦根系深扎,整体根量增加,且对冬小麦根长密度及根重密度的垂向分布影响显著;它通过促进冬小麦下层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大下层根长密度及根重密度,使得冬小麦根系的整体根量提高,至成熟期时,深度灌水方式可使冬小麦根系的入土深度增加约30cm,总根长增加约20%,总根重增加约10%;同时,深度灌水方式能使冬小麦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趋于相对均匀。⒉对于深度灌水方式,在冬小麦生育前期,灌水深度越大,冬小麦总根量越大;但在其生育后期,灌水深度过大则会对冬小麦表层根系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总根量减小。所以灌水深度的选取不宜过大,当灌水深度选取过大时,需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加大表层灌水量,以满足其表层根系的生长发育。⒊冬小麦根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与其根系分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含水率越大,相应土层的根长密度越大;与此同时,冬小麦的根系分布反过来也会影响根区土壤的水分分布,且对于深度灌水方式下的下层根系,冬小麦的根长密度越大,相应土层的根系吸水量越多,土壤含水率越小。⒋相比地表灌水方式,灌水总量不变时,结合土壤含水率的深度灌水方式会对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垂向分布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能显著提高其深层根系的根系活力。在冬小麦的生育后期,其下层根系活力值甚至超过表层,使得冬小麦的整体根系活力增大;适当的深度灌水方式有利于延缓冬小麦根系生育后期的衰老进程,减缓上层根系活力值的下降速度,使其根系整体保持较大的根系活力值。⒌冬小麦的根系活力与根长密度密切相关。对于地表灌水方式,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根长密度与根系活力呈良好的正线性相关,冬小麦根长密度越大,对应的根系活力值越大;而对于深度灌水方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时,冬小麦的根长密度与根系活力呈良好的正线性相关,但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由于冬小麦表层根系的衰老,致使其根系活力值下降,且深度灌水方式使得下层的根系活力值出现大幅增加,不符合线性相关关系。⒍相比地表灌水方式,深度灌水方式下冬小麦的根冠比相对较小,但其根冠比与产量并不成正比,深度灌水方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地上部分干重,进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⒎相比地表灌水方式,本试验中灌水深度为根系分布深度60%与75%的深度灌水方式,一方面可提高冬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使得冬小麦拥有较好的根系构型,达到节水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能缓解冬小麦生育后期表层土壤的干旱现象,提高其抗旱能力,同时,较小的根冠比有利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累积及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因此,根系分布深度的60%和75%是本试验条件下能够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和抗旱性的最佳灌溉深度,可为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1;S2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2 李鑫;;冬小麦“三改”创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3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4 孙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5 侯银平;;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2年33期

6 禾青;;关于冬小麦持续增产问题的初步调查[J];西藏农业科技;1978年Z1期

7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8 刘东海;;西藏冬小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9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10 党建友;冬小麦肥水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基于概率分布的宿州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张艳红;吕厚荃;;2005/2006年度北方冬小麦增产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月英;柳斌辉;牛英洁;王霞;张歆婕;栗雨勤;;气候条件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2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马文清 马海俊;广河冬小麦面积翻三番[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5 黄艳红、铁良;我市冬小麦需采取壮苗措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联合国警示小麦旱情 全球粮食价格高烧难退[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乔林生;新麦生长现“南北差异” 丰歉将定粮价[N];期货日报;2011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10 记者 郭晋晖;冬小麦实现“八连增” 有助减弱通胀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翔翔;渭北旱塬作物生长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维;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反演与模型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姚付启;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兰珍;冬小麦磷高效种质鉴定及其生理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8 喻敏;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9 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金;冬小麦生产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尚小厦;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珂;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侯仰毅;关中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曹寒;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倪玲;基于AquaCrop模型的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佩;泾惠渠灌区冬小麦灌溉与施肥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狄楠;灌水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分布及根系活力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0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80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