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试验于2011-2013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和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进行。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两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即常规粳稻南粳44、武运粳24,杂交粳稻甬优8号、常优5号,杂交籼稻两优培九、Ⅲ优084,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三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株型和田间微气象的影响,以明确其最适栽插规格及增产机理,为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因品种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粳稻各栽插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均以高密度最高,分别比中密度和低密度增产2.7%和11.5%。杂交粳稻以中密度产量最高,随机插密度的降低,平均分别较对照高出11.6%、13.7%和1.9%。杂交籼稻也以中密度最高,平均较对照增产16.4%,高密度与低密度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受机插钵苗密度的影响较大,同一品种穗数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少,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每穗粒数呈相反趋势。机插方式和密度处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随着移栽基本苗的降低,各品种全生育期茎蘖数均呈现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的趋势。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茎鞘物质转运均随密度降低而升高,叶绿素含量衰减率表现出相反趋势。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随栽插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增加,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中密度在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大,干物质积累显著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3.不同类型水稻剑叶与倒2叶叶枕距、倒3叶与倒4叶叶枕距、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剑叶夹角、倒2叶长、倒3叶长及叶夹角、穗长及穗下两个节间长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穴距扩大)而呈增大趋势,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呈相反规律。钵苗机插水稻较常规毯状机插苗株型整齐,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增加4.28%,剑叶夹角减小11.87%,穗下节间拉长,穗型显著增加5.29%。群体中下部平均温度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杂交粳稻次之,常规粳稻最低。中部相对湿度呈相反趋势,基部以杂交粳稻最大。半消光深度、冠层照光度杂交粳稻较常规粳稻略低,高于杂交籼稻。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群体内部温湿度呈现出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高低密度间差异显著,钵苗机插均显著低于CK。冠层照光度、半消光深度两类粳稻品种以中低密度较大,杂交籼稻随栽插密度降低显著降低。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33.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革;孔令娟;杨惠成;李泽福;陈周前;刘春盛;方兴龙;;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2 黄冬福;;种植密度影响水稻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1期
3 陆阳平;张选怀;;水稻超高产栽培密度与肥料试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4 张锦萍;钟平;陈川;徐善状;孙春梅;张香圃;孙业明;;杂交稻机插秧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5 吴文革;杨联松;赵决建;胡根生;方文杰;白一松;张四海;张玉海;;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张洪程;李杰;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钱银飞;黄大山;夏炎;;机插稻“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高产栽培精确定量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0年05期
7 王会民;欧阳由男;刘法谋;朱练峰;禹盛苗;金千瑜;;株型对水稻光能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0年05期
8 林洪鑫;袁展汽;肖运萍;;水稻上部三叶形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2年02期
9 黄重亮;邹香元;;水稻机插生产与栽培技术特点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Z1期
10 苏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玉烛;覆膜旱植对超级杂交稻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魏海燕;水稻氮素利用的基因型差异与生理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钱银飞;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机插规格的综合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李刚华;特高产水稻产量形成机理及定量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709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0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