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尊村引黄灌区管渠灌溉水沙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20:04
【摘要】:为探究引黄地面灌溉条件下水沙在田间的分布规律,提高引黄灌区的灌水效果,探究灌区适宜的畦田规格,该文于尊村引黄灌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引黄畦灌田间水流推进与消退规律,灌溉水含沙量沿畦长方向的变化及灌水后泥沙在田面的沉积状况,结合田间实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灌水结果进行分析,对灌区的畦田规格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引黄灌溉水在沿畦长方向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水分下渗和水力损失,其流量减小,挟沙能力沿畦长方向逐渐减弱;挟沙水流中的较大粒径颗粒逐渐沉积,水流中携带泥沙的中值粒径逐渐减小;灌水结束后,田面沉积泥沙粉粒质量分数占70%以上,田面沉积泥沙质量沿畦长方向逐渐减小,但畦田首端和畦田尾端的沉积泥沙粒径大小及其颗粒组成却相差不大。虽然尊村引黄灌区内的超长畦田的灌水效率较高,但并不能完全满足节水灌溉要求,同时也存在多灌或少灌,以及田间管理困难问题。在满足高灌水质量的前提下,本文借助WinSRFR软件对尊村引黄灌区的果树畦田规格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尊村引黄灌区果树畦田规格优化设计表。本文结合尊村引黄灌区的实际情况,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现状的条件下,提出了针对尊村引黄灌区果树畦灌超长畦田的优化设计规格,即畦田宽度2m,长度280-340m;当畦田宽度为3m时,畦田长度为240-270m;当畦田宽度为4m时,畦田长度范围为170-240m;畦田宽度5m,长度130-170m m;当畦田宽度为6m时,畦田长度为110-140m。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畦灌蓄沙、放淤改土等黄河水、沙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尊村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274
【图文】:

技术路线图,管渠,引黄灌区,灌溉水


技术路线图

粒度分布,引黄灌区,黄河泥沙,粒度分布


注:粒径大小单位为mm,样品编号为取样时间,如20150619指的是2015年6月19号取得水样。水样测量单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图2.3是从引黄灌区输水渠道中取得的沉积泥沙,经激光粒度分布仪(BT-9300H,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测算后得到的尊村引黄灌区黄河泥沙的粒度分布图。图2.3 尊村引黄灌区黄河泥沙粒度分布图Fig.2.3 Grain size curve in Zuncun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district

土壤质地,三角形,田间持水量


制以及中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系统,本文采用国际制土壤质地划分标准来确定试验区的土壤质地。在试验中,用土钻取土层深度0-100cm内的土样,每隔10cm取一份土样,自然风干后用激光粒度仪(BT-9300H,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土壤的颗粒级配,并根据图2.4所示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三角坐标图(邵明安,2006)查询确定土壤的质地。图2.4 国际制土壤质地三角形Fig.2.4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soil texture(3)田间持水量的测量田间持水量是指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在不受地下水的影响下所保持的水量最大值,它被认为是田间土壤所保持的最大的土壤含水量,当田间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继续灌水并不能使田间的持水量增加,只会造成深层渗漏,所以田间持水量也是对田间作物最有效的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常被认为是一个常数用来作为计算灌水定额和灌溉上限的参数,但是田间持水量容易受测定条件的影响,虽然能够在田间进行测量,但却不易再现,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田间持水量并不算是一个常数。目前并没有精确的仪器可以确定田间持水量。本文采用室内法对试验区的田间持水量进行测量:首先在取样点表面清除杂物后,用铁铲挖长1m、宽1m、深1m的测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民,王金梁;李家岸引黄灌区冬季带冰引水探讨[J];山东水利;2004年01期

2 詹子胜,罗玉丽,韦灵群,曹惠提;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基础信息分类研究[J];人民黄河;2005年08期

3 张坚;梅文奇;高惠玲;李耀鹏;;濮阳县陈屯引黄灌区配套工程可行性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年09期

4 宋文广;李丹颖;刘登伟;王亦宁;王志强;;“走进一线”活动引发的对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思考——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问题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2年11期

5 郭瑞文;;闫潭引黄灌区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年04期

6 崔淑芳;张树芳;王建立;刘文萍;;编写《韩墩引黄灌区志》的体会和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年12期

7 刘好智;;引黄灌区发展水稻的几个问题[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1年03期

8 ;引黄灌区盐地改良的经验[J];新黄河;1956年03期

9 赵君仁;引黄灌区高、优、新果园建设有成效[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年Z1期

10 徐建国;试论引黄灌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以高青县引黄灌区为例[J];山东地质;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桂仪;孟庆丰;王彦俊;;鲁北平原南部潘庄引黄灌区农业地质灾害[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文顺;耿文翠;王曙光;;博兴县打渔张引黄灌区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李瑞梅;朱铁军;;引黄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探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4 董楠;马静;;开封市引黄灌区节水发展对策[A];科技创新与现代水利——2007年水利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孟桢;黄怀礼;;浅谈河南省三义寨引黄灌区黄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文集[C];2008年

6 孟秋立;时学会;许艳丽;;谈如何做好引黄灌区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振民;;引黄灌区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对策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崔新会;冯百友;侯晓梅;;引黄灌区如何走上产业化之路[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商太业;;滨州市小开河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A];2011全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与防渗抗冻胀新技术应用专刊[C];2011年

10 洪林;李明罡;郭茂;;开封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潜力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成文佳;我市引黄灌区冬灌引水工作全面开始[N];东营日报;2008年

2 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祖士保 宋海燕;我省引黄灌区日迎黄河水1500万立方[N];河南日报;2011年

3 祖士保;河南引黄灌区日“饮”黄河水突破3000万立方米[N];黄河报;2011年

4 记者 孟砚岷;引黄灌区夏秋灌溉圆满收官[N];中国水利报;2014年

5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今年引黄灌区春耕化肥实行季节性政策补贴[N];宁夏日报;2004年

6 记者 马和亮 洪琦;引黄灌区冬麦补贴下拨到位[N];宁夏日报;2006年

7 马和亮邋实习生 赵磊;引黄灌区冬灌今开闸[N];宁夏日报;2007年

8 李徽;引黄灌区冬种秋收即将结束[N];宁夏日报;2007年

9 马和亮邋实习生 赵磊;我区引黄灌区4年节水8.1亿立方[N];宁夏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马和亮;引黄灌区冬灌25日提闸放水[N];宁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凯;我国干旱变化规律及典型引黄灌区干旱预报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欣;尊村引黄灌区管渠灌溉水沙分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张勇;小开河引黄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与优化配置[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帅;山东引黄灌区交替波涌灌溉田间泥沙运移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双;韩墩引黄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与适宜控制规模[D];山东大学;2017年

5 张志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6 许生原;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董依欣;引黄灌区水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靖;基于可持续的典型引黄灌区协调发展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年

9 刘静;小开河引黄灌区地下水动态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秀芳;山东省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综合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6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796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