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微喷灌不同灌溉定额对赤红壤甘蔗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2-15 14:47
  在赤红壤甘蔗试区开展灌溉试验,以微喷灌为灌溉方式,设置1500 m3/hm2(MSI1)、2250 m3/hm2(MSI2)、3000 m3/hm2(MSI3)3种灌溉定额,以不灌(CK)作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与CK相比,微喷灌能有效促进甘蔗生长,提高各项农艺指标,其中MSI1的出苗率最高,MSI2则在分蘖率、蔗茎生长速度方面表现最好;②各处理对甘蔗产量性状的灌溉效应均表现为:MSI2>MSI1>MSI3>CK,且MSI2的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显著高于CK,MSI1、MSI3。以上指标虽然高于CK,但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见,在微喷灌模式下,以2250 m3/hm2为定额的灌溉组合对甘蔗增产作用最显著,可以据此制定节水高产灌溉制度进行大田推广和示范。 

【文章来源】:广西水利水电. 2020,(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微喷灌不同灌溉定额对赤红壤甘蔗生长的影响


不同处理甘蔗出苗率对比

分蘖率,甘蔗


由图2可知,进入5月份后,甘蔗分蘖苗逐渐长出。5月上旬各处理的分蘖率均在40%以上,灌溉试区中MSI2分蘖率最高,为46.5%,比CK(43.9%)高2.6%(绝对值,下同);MSI1、MSI3分蘖率则在44%~45%之间,与CK相比差异不大。从5月20日开始,各试验区甘蔗分蘖速度加快,分蘖率不断升高,并于6月10日达到峰值。其中MSI2分蘖率为77.3%,比CK(66.3%)高11.0%;MSI1、MSI3分蘖率分别为74.6%、72.0%,分别比CK高8.3%和5.7%。由此可见,灌溉有利于促进蔗苗分蘖,进而提高蔗田总苗数。到6月20日分蘖后期,各处理甘蔗分蘖率均有所下跌。与6月10日对比,MSI2分蘖率为73.5%,下降3.8%,降幅不明显;MSI3下降5.2%,降幅最大。说明灌水过多导致土壤湿度增大,加上田间荫蔽环境的影响,造成部分长势较弱的分蘖苗死亡,从而降低甘蔗的整体分蘖率。2.1.3 对蔗茎生长速度的影响

对比图,甘蔗,生长速度,月份


不同处理蔗茎生长速度对比图见图3。由图3可知,在甘蔗整个伸长阶段,试区蔗茎生长速度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6~8月为甘蔗伸长盛期,植株长势旺盛。尤其在7月份,蔗株伸长量为全期最高水平,MSI1、MSI2、MSI3蔗茎的日均生长速度分别达到2.76、2.75、2.69 cm/d,与CK(2.51 cm/d)相比分别提高10.1%、9.4%、7.2%。从9月份起,甘蔗逐渐进入伸长后期,蔗茎长势不断减弱。到11月份,各处理蔗茎日均生长速度下降至0.3~0.4 cm/d的较低水平。整体来看,MSI1、MSI2蔗茎全期平均生长速度非常接近,分别为1.75 cm/d和1.76 cm/d,分别比CK(1.56 cm/d)高12.3%、12.5%;MSI3则为1.71 cm/d,比CK高9.6%。可见灌溉对加快甘蔗伸长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效应。综上分析表明,甘蔗伸长期需水量大,生育期长,单靠降雨难以满足蔗茎对水分的需求。因此需要补充灌溉,以促进蔗茎生长,增加植株高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淮海北片麦田微喷灌水量对土壤贮水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亢秀丽,靖华,马爱平,王裕智,崔欢虎.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1)
[2]不同灌溉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特点[J]. 吕丽华,董志强,梁双波,张经廷,张丽华,贾秀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1)
[3]微喷对葡萄园温、湿度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王冬至.  节水灌溉. 2018(11)
[4]中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徐文静,王翔翔,施六林,王艳,李雪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1)
[5]木薯微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状与产量效应研究[J]. 樊吴静,罗兴录,单忠英,韦仁川,吴海宁,莫凡.  广西水利水电. 2015(01)
[6]调亏灌溉条件下甘蔗耗水规律试验研究[J]. 刘宗强,李就好,姚彦欣,汪沛,徐天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4)
[7]不同灌溉方式对香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刘朝晖,范稚莲,何龙飞,岳李心.  广西农业科学. 2009(11)
[8]浅析甘蔗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在广西的推广应用[J]. 黄严.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9(05)
[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J]. 李杨瑞,杨丽涛.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5)
[10]蔗区降雨分布与甘蔗需水及加肥灌溉效应[J].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黄美福.  西南农业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626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3626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