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对密云水库库滨带土壤特性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10 16:32
【摘要】:作为北京城区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密云水库提供了整个北京地区约三分之二的生活用水。同时,密云水库在潮河、白河等河流的调洪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北京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范围,按照工程规划,北京平均每年接受调水约10.5亿m3,密云水库承担了接受调水的主要任务。随着大量淡水资源的调入,密云水库的水位也将上涨,上涨幅度约为10m。而库区水位的上涨,必然会对库滨带的土壤产生影响,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在调水后对密云水库库滨带的土壤进行研究,摸清密云水库在调水后的土壤现状,探究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对这部分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野外土壤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明确密云水库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后库滨带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及重金属污染、氮磷有机质含量等特性,结合来水前的背景数据,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从而探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密云水库库滨带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土壤物理性质方面,来水后研究区土壤密度介于1.10-1.44g/cm3之间,总孔隙度介于39.97-68.40%之间,毛管孔隙度介于22.81-46.89%之间,田间持水量介于11.75-31.62%之间。来水后研究区土壤密度平均减小7.5%,毛管孔隙度平均增大3.1%,总孔隙度平均增大6.2%,田间持水量平均增大1.3%。土壤质地方面,来水后研究区土壤粒径以0.02-2mm为主,约66%的土壤均为砂质壤土,其余层次土壤为粉砂质壤土。按砾质划分,有57.2%的土壤为中砾质土。来水后砂粒平均减小28%,粉粒含量平均增大1.6倍,粘粒含量平均减小85%,土壤在来水前以多砾质为主,而来水后转变为以中砾质为主,石砾质含量平均减小24%。(2)土壤重金属含量方面,来水后研究区约77%的土壤其重金属污染程度在一级范围内,较来水前上升26%。来水后,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下降,从平均值来看,铬含量减小37.84%,镍含量减小34.92%,砷含量减小36.82%,铅含量减小68.65%,镉含量减小92.86%,铜含量减小16.5%,汞元素增大9.6%,锌元素变化相对不显著,仅增大0.1%。(3)土壤养分含量方面,来水后研究区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全磷、有效磷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整体上分布不均匀,极低至极高水平均在研究区内存在。与来水前相比,在研究区各样点中,全磷、有机质、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上升,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下降。总体上,全磷含量平均增大73%、铵态氮含量平均增大2.3倍,有效磷含量平均增大91%,有机质含量平均降低16.6%、全氮含量平均降低25%,硝态氮含量平均降低7%。
【图文】:

位图


宄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对库滨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逡逑野外采集表层混合样本,测定样本的铅、镉、铬、铜、锌、镍量,将各项数据与来水前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水对研影响,并探究其原因。逡逑宄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对库滨带土壤氮磷含量及有机质的影响逡逑野外采集表层混合样本,测定样本的全氮、全磷、有机质、有六项指标,将各项数据与来水前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含量的影响,,并探宄其原因。逡逑案逡逑土壤采样逡逑样范围逡逑,密云水库水位上涨约10m。本次采样范围位于密云水库库滨以下,至水库水面范围内土壤,即环库公路至密云水库水面范云水库周边太师屯镇、不老屯镇以及石城镇范围内。逡逑

示意图,采样点,示意图


117.020649逦40.484714逦117.01534逦40.469547逦117.016322逦40.469511逦117.007384逦40.474749逦117.007756逦40.474589逦疏117.007589逦40.474432逦116.990707逦40.541595逦疏116.990753逦40.541663逦116.990661逦40.541617逦疏116.992111逦40.551956逦116.995398逦40.553013逦逦117.007326逦40.474555逦116.89775逦40.535886逦疏逦117.093954逦40.567407逦116.833962逦40.551479逦疏117.072236逦40.523134逦逦116.91886逦40.551043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吴耀;岑铭松;张莉丽;尉吉乾;;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农田土壤特性的影响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05期

2 T.G.Alexander;蔡模英;;桉树下的土壤特性[J];桉树科技;1987年02期

3 李丽雅;丁蕴铮;侯晓丽;张广增;;城市土壤特性与绿化树生长势衰弱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李国正,许凤华;重视土壤特性分析 提高农业灌溉水平[J];河北水利;2004年12期

5 Howard Veregin;Kate Beard;Bheshem Ramlal;许晖;;土壤特性变化表示的质量和可靠性[J];测绘科技通讯;1996年04期

6 ;土壤特性[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5年03期

7 周洲;;橄榄油厂废水对土壤特性、油橄榄树和油品质的影响[J];中国果业信息;2014年08期

8 全斌,陈健飞,郭成达;福州鼓山两个典型剖面的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9 崔洪文;;棚室李树的土壤特性及改良原则[J];北京农业;2012年16期

10 许迪;田间土壤特性的空间相关结构分析及其分布描述[J];灌溉排水;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忠义;胡振琪;张光灿;;半干旱区煤矸石山土壤特性及其土壤重构措施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曾宏达;陈光水;杨玉盛;谢锦升;李熙波;沈华东;;不同尺度下森林土壤特性空间变异与取样策略[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叶彬;张丹蓉;;土壤特性对阿特拉津吸附影响的研究[A];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周明耀;薛亚锋;徐英;张凤翔;顾太义;;土壤特性及作物信息空间变异性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5 王天利;李青宁;韩雷雷;;考虑局部土壤特性的城市曲线立交桥梁地震响应[A];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8年

6 周明耀;薛亚锋;徐英;张凤翔;顾太义;;土壤特性及作物信息空间变异性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7 赵晓宇;高聚林;于晓芳;胡树平;;河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理化特性和玉米产量相关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8 孙克刚;宝德俊;王英;杨占平;崔转玲;;大田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9 樊明寿;贾立国;秦永林;陈杨;;马铃薯丰产高效栽培的养分管理[A];马铃薯产业与精准扶贫2017[C];2017年

10 李树志;鲁叶江;高均海;郭友红;;兖州矿区塌陷地土壤特性研究浅析[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泽莉;改进土壤特性提升“海绵”功能[N];中国花卉报;2016年

2 刘镇;陆屋农业“二传手”灵活传技[N];钦州日报;2009年

3 王凤英;选购复合肥有学问[N];周口日报;2008年

4 钱续坤;为农民搭建“智富”平台[N];农民日报;2012年

5 王凤英;选购复混肥有学问[N];陕西科技报;2008年

6 山东省鄄城县红船镇农技站 闫新文;选购复混肥5要点[N];河北农民报;2010年

7 许士锁、邓晓兵;建国镇“科技二传手”促农致富[N];衡水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学虎;保护濒危藏药资源刻不容缓[N];甘肃日报;2001年

9 本报评论员;科学治理 多措并举[N];闽西日报;2012年

10 高志;专业服务提升品牌价值[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焕春;长期施肥对农牧交错带旱耕地土壤特性及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黄敏;稻油两熟制下免耕直播超级杂交稻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杰;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海燕;大蒜根系分泌物对不同受体蔬菜及其土壤的化感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文都日乐;呼伦贝尔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特征、土壤特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瑞平;西瓜连作障碍缓解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刘继龙;土壤水分特性的分形特征与传递函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胜;不同草坪草及其根层土壤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刘明;深松和施氮与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铭泽;南水北调工程来水对密云水库库滨带土壤特性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2 马冉;流域尺度土壤特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刘红岩;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斑块的土壤特性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关系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建军;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特性和林地环境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5 李丽雅;城市土壤特性与绿化树长势衰弱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永亮;水旱轮作对设施连作番茄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朱琳;阿坝州农田土壤特性空间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宇;荒漠草原土壤特性对增温和施氮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凯;温室农业土壤特性的调查与评价[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甘静静;木荷次生林林地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7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57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