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化过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盐基离子的分布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2
【图文】:
和 25.27%;;0.25 mm - 0.053 mm 粒径中各恢复模式处理均显著低于弃耕地(P < 0.单作棉田与轮作农田之间差异不显著,轮作农田与间作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间式显著高于单作农田,单作棉田、轮作农田和间作模式分别较弃耕地降低了 58.4155.44%和 49.36%;< 0.053 mm 粒径中,弃耕地及各恢复模式处理土壤团聚体数量差异均显著,单作棉田棉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轮作农田显著高于弃耕地,模式显著低于弃耕地(P <0.05)。对于同一恢复模式处理不同团聚体粒径之间土壤体组成分布规律表现为,弃耕地及各复垦模式中 > 0.25 mm 粒径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其它粒径(P < 0.05),< 0.053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粒径。在 40 - 60 cm 土层中,对于同一粒径不同恢复模式之间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规现为,> 0.25 mm 粒径中弃耕地及不同恢复模式处理团聚体数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0.05);0.25 mm - 0.053 mm 粒径中单作农田处理显著低于弃耕地,轮作农田、间作及弃耕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恢复模式处理之间差异也均不显著(P < 0.05);< 0mm 粒径中,单作棉田与轮作农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弃耕地,间作模理与弃耕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同一恢复模式不同团聚体粒径之间土壤团聚体分布规律表现为,弃耕地及不同恢复模式中 > 0.25 mm 粒径团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粒径,< 0.053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粒径(P < 0.05)。
图 3-2 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的影响Fig. 3-2 Effects of different restoration year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oil aggregate注: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粒径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处理不同粒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3.3 小结(1)不同恢复模式(单作农田、轮作农田及间作模式处理)较弃耕地均显著的增团聚体中> 0.25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量,0.25 mm - 0.053mm 粒径团聚体的数量较弃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不同恢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2)不同恢复年限处理中> 0.25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量较弃耕地增加显著,且随着年限的增加呈现出递增的趋势,0.25 mm - 0.053mm 及< 0.053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绿洲化过程中,不同恢复模式及恢复年限对团聚体数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深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绿洲化过程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盐基离子的分布特征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轮作农田;0.25 - 0.053mm 粒径和< 0.053 mm 粒径中间作模式显著高于单作棉田,单作棉田显著高于轮作农田。在 40 - 60 cm 土层中,对于同一粒径不同恢复模式之间土壤团聚体中 Na+规律表现为,> 0.25 mm、0.25 - 0.053mm 及< 0.053 mm 粒径土壤团聚体中 Na+含量在不同恢复模式较弃耕地均有显著的下降,> 0.25 mm、0.25 - 0.053mm 及< 0.053 mm 粒径中间作模式显著高于单作农田,轮作模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涛;李良俊;殷朝珍;赵雷明;姚旭;车玲;封克;;水生蔬菜轮作对大棚草莓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2 王晟强;郑子成;李廷轩;李彦;;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年05期
3 努尔阿斯娅·伊马木;艾克拜尔·伊拉洪;艾子则·艾沙;肉孜阿吉;艾力江·买买提;艾斯卡尔·艾海提;;新垦灌耕棕漠土不同团聚体中磷组分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4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Paddy Soil[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12期
5 曾路生;高岩;李俊良;崔德杰;隋方功;史衍玺;;寿光大棚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与土壤团聚性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5期
6 袁俊吉;蒋先军;胡宇;李楠;谢德体;;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7 王瑞永;刘莎莎;王成章;郭玉霞;严学兵;;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指标分析[J];草地学报;2009年05期
8 周刚;赵辉;陈国玉;解明曙;赖奕卡;;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9期
9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朱锦懋;曾宏达;杨智杰;;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10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作为;盐渍化地区间作农田节水增产机理及优化灌溉制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5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5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