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两熟秸秆沟埋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1.4;S154.3
【图文】:
水稻秸秆10000邋kgihnf1为参照还田量,折算后为6邋kg/沟,即每条埋草沟平均还入6邋kg逡逑水稻秸秆,小麦秸秆以5000邋l^hn^1为标准还田,折算后秸秆还田量为3邋kg/沟,其余逡逑半量、1.5倍量和两倍量按照比例折算,开沟埋草过程如图2-1所示。逡逑定位逦开沟逦填草逦镇压逦覆土逦镇压逡逑BMW邋HhnW邋MB邋IW逦WW逡逑图2-1埋草过程示意图逡逑Fig.2-1邋Process邋of邋straw邋ditch-buried邋return逡逑12逡逑
逡逑如图2-2所示,第1条沟还入2008年10月收获的水稻秸秆,位于图中右侧。第逡逑2条埋还入2009年6月份收获的小麦秸秆,位于第1条沟间隔lm的位置,第3条沟逡逑(还入水稻秸秆)位于第1条沟间隔40邋cm的位置,第4条沟(还入小麦秸秆)位于逡逑第2条沟间隔40邋cm的位置,以此类推,单数表示的沟埋入水稻秸秆(绿色部分)双逡逑数表示的沟埋入小麦秸杆(黄色部分)。当小区被全部埋完时,再从第1条埋草沟开逡逑始,即5年为一个循环,可将所有土地覆盖,试验沟覆土完毕后采用免耕机3-5cm浅逡逑旋。逡逑小麦秸秆(黄色)逦水稻秸秆(绿色)逡逑_逡逑'邋^邋'逡逑图2-2小区埋草沟示意图逡逑Fig.2-2邋Ditch邋distribution邋in邋experimental邋plot逡逑试验采用稻麦两熟制,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小麦品种为扬麦13。水稻全生育逡逑期总施氮量为300kg_hm'分基肥、分蘖肥和拔节肥施入,各占60%、30%和10°/0。逡逑小麦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80邋kg
34.92%-46.35%和邋34.60%-56.94%邋(P<0.05),其中邋0-10cm邋和邋10-20cm邋土层随着还田时逡逑间的临近,土壤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也随之上升,其中0-10邋土层递增趋势明显。逡逑麦季结束后采集的小麦秸秆还田土样与CK相较,增加了邋0-20cm邋土壤芳香基硫逡逑酸酯酶的活性。其中0-l0cm所有还田时间均显著高于CK,增幅15.60%-19.84%逡逑(P<0.05),随还田时间临近,呈现递增趋势。10-20cm邋土层中,各还田时间均增加了逡逑芳香基硫酸酯酶活性,增幅12.65%-18.69%,但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20-30cm邋土层逡逑中,秸秆还田对其影响较为不确定,部分还田时间出现增加,部分减少,且都不存在逡逑显著性差异。麦季结束后采集的水稻秸秆还田土样与CK相较除10-20Cm邋土层第五季逡逑外都增加了该酶活性,各土层与CK相较增幅较小,0-10cm、10-20cm和20-30cm增逡逑幅分别为邋9.11%-18.48%、6.40-33.50%和邋14.96%-30.18%,除邋10-20cm邋土层第九季外逡逑(P<0.05),差异均不显著。逡逑综合两季土壤来看,大部分土层都是随着秸秆还入田间时间的增长,香基硫酸酯逡逑酶的活性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其中O-lOcm邋土层趋势较为明显,并且麦季采集的土逡逑样同稻季相比(同层比较),该酶的活性也较高,上中下三层分别平均高出52.56%、逡逑67.06%和邋171.96。逡逑,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周紫燕;凌婉婷;;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分布及环境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2期
2 王晓飞;李志洪;郭梦桥;肖宇;潘静;;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3期
3 武国庆;;我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现状与展望[J];生物产业技术;2015年02期
4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1期
5 孙媛;任广鑫;冯永忠;张青;李慧瑛;杨改河;;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土壤水热因子及呼吸速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6 徐萍;梁林洲;董晓英;沈仁芳;;农作物秸秆浸提液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番茄幼苗的影响研究[J];土壤;2014年06期
7 萨如拉;高聚林;于晓芳;胡树平;;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8 邓欧平;谢汀;李燕;邓良基;;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0期
9 吴治澎;黄吉东;吴鹏豹;吴蔚东;;大田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分解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3期
10 王丙文;迟淑筠;田慎重;宁堂原;韩惠芳;赵红香;李增嘉;;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贵云;不同农业措施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和侵染效应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刘骁劏;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于镇华;垦殖与自然恢复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严金龙;湿地、稻田土壤酶分布与活性及生态功能指示[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瑞;长期施肥和土地利用方式对X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单鹤翔;长期秸秆与化肥配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胡帅珂;水稻秸秆化感物质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消除化感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4 胡星;秸秆全量还田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年
5 李逢雨;秸秆还田养分释放规律及稻草化感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卜毓坚;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朱杰;直播稻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玉坤;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1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7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