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1;S966.12;S158
【图文】:
评价稻虾共作系统中碳素、氮素和磷素的平衡状况对稻田土壤肥力演变的驱动作用,为进一步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图 2-1 技术路线图Fig. 2-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search
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173.3 结果与分析3.3.1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土壤紧实度可预测土壤承载量、耕性和根系伸展阻力(依艳丽 2009)。由图3-1可知,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紧实度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至40 cm处,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土壤紧实度趋于一致;在15~30 cm土层中,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呈降低趋势。通过对5 cm、10 cm、15 cm、20 cm、25 cm、30 cm、35 cm和40 cm处土壤紧实度分析(表3-1)表明,稻虾共作模式在土层15 cm、20 cm、25 cm和30 cm处的土壤紧实度均显著小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降低了20.9%、29.9%、24.8%和14.7%,这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图 3-1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紧实度Fig. 3-1 Soil compaction of different soil depths under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model表 3-1 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kPa)Table 3-1 Effect of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model on soil compaction in different soil depths处理Treatment土层深度 Soil depths(cm)5 10 15 20 25 30 35 40MR 165.4±43.4a 318.6±37.1a 589.1±64.7a 813.4±139.8a 903.7±97.6a 922.4±80.8a 898.0±132.6a 941.8±137.6aCR 156.5±30.7a 331.1±22.3a 462.1±79.4b 558.7±112.5b 672.3±69.1b 781.0±75.5b 850.2±74.1a 907.7±83.4a注:表中数据为 3 次重复的平均值,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 5%显著水平; MR:中稻单作模式;CR:稻虾共作模式;下同。Note: Values were the mean of three replicates
图 5-1 不同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 AWCD 值Fig 5-1 AWCD valu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soil depths注:MR:中稻单作模式;CR:稻虾共作模式;下同。Note: MR: rice monoculture model; CR-crayfish model. All tables below are the sam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龙;赵沙沙;范兵;;2015年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在襄阳的表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5期
2 汪荣勇;高立;周海东;乐向荣;;浠水县中稻品种比较展示总结[J];农业与技术;2017年10期
3 朱全保;;宿松县中稻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09期
4 余厚理;;推介几个优良中稻品种[J];农村百事通;2006年10期
5 罗炎兴,林培群,张集文,洪秀明;荆糯6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湖北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6 雷元翠,李合生,杨绳桃;中稻品种抗稻瘟性生理及生化鉴定指标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89年08期
7 熊路;彭俊鹏;陈传安;雷志祥;韩颖;廖军利;;2017年天门市成熟期中稻倒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09期
8 ;2016年湘审中稻品种(下)[J];湖南农业;2017年02期
9 ;2016年湘审中稻品种(上)[J];湖南农业;2017年01期
10 林祖平;;中稻品种种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滕斌;吴文革;陈刚;习敏;许有尊;孙雪原;;2016年安徽省中稻热害情况调查报告[A];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C];2017年
2 吴文革;张洪程;凌启鸿;;江淮麦茬中稻钵育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定量化研究[A];安徽水稻与稻作技术论文汇编[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杨耀松;“种三产四”工程中稻丰收在即[N];湖南日报;2017年
2 ;防止水稻热害[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记者 李新龙邋通讯员 罗利芬;农科院最新中稻品种成功在望[N];湖北日报;2007年
4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介绍三个中稻品种[N];湖南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王全红;异常天气导致部分中稻品种不同程度结实率下降[N];孝感日报;2007年
6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海拔300~600米稻瘟轻发山区中稻品种 Ⅱ优231[N];湖南科技报;2006年
7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海拔300~700米稻瘟轻发山区中稻品种 T优300[N];湖南科技报;2006年
8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海拔600米以下地区中稻品种——湘华优7号[N];湖南科技报;2006年
9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海拔800米以下稻瘟轻发区中稻品种——Ⅱ优93[N];湖南科技报;2006年
10 省种子管理站 王伟成 供稿;稻瘟病轻发山区中稻品种——资优1007[N];湖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O@国涵;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2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7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