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水力学性质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16:28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既受水土流失威胁,又担负当地农民致富的重任,优化当地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壤导水、储水能力的实践是实现减灾兴利的必然选择。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利用调整工程以来,在植被恢复的同时产生了土壤干化现象,如何保护区域水循环和水安全成为这次土地利用调整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择代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王东沟村为对象,于2015-2016年对比研究了6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力学性质变化及其内在机制。研究选取草地、灌草地、苹果园、废弃苹果园、小麦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与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对6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导水性能、土壤团聚体与土壤孔隙结构、土壤根系特征等做了系统研究,深入分析了土壤水力学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和主导因子,明确了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以及土壤团聚体和根系等的发育,进而促进了大孔隙在导水中的重要贡献。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估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土壤地下水补给能力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水文响应机制,从而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结论包括:草地和灌木林地相比其它几种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草地0-20 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7.96±0.89 g·kg-1,玉米地40-6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低。耕地向草地或其它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转化,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性质的理想方式。苹果园土壤的电导率最高,其它依次为废弃苹果园、草地、玉米地、小麦地、灌丛草地,反映了农业投入的差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灌丛草地和草地0-2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分别为65%和61%。小麦地土壤的干湿筛团聚体含量分别为56%和42%,玉米地分别为50%和49%,废弃苹果园分别为73%和50%,苹果园分别为55%和50%。草地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高于其它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根系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也非常显著,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和大团聚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退耕还林地还草可以改善侵蚀风险较高地区(黄土高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导水率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土壤的入渗速率较快,不同负压水头下(0 cm,-1cm,-3 cm,-6 cm和-12 cm),入渗速率分别为10.58±0.02 cm min~(-1),8.86±0.04 cm min~(-1),5.39±0.06 cm min~(-1),3.76±0.01 cm min~(-1),1.36±0.03 cm min~(-1);灌草地土壤入渗速率相对较慢,分别为9.03±0.01 cm min-1,7.59±0.03 cm min-1,4.11±0.01 cm min-1,3.24±0.03 cm min~(-1),0.66±0.01 cm min~(-1)。苹果园土壤入渗速率最小,分别为6.02±0.04 cm min~(-1),5.17±0.01 cm min~(-1),3.76±0.02 cm min~(-1),1.50±0.03 cm min~(-1),0.59±0.02 cm min~(-1)。小麦地的入渗速率较玉米地快,不同负压下的入渗速率分别为8.08±0.05 cm min~(-1),6.20±0.06cm min~(-1),3.01±0.01 cm min~(-1),1.64±0.02 cm min~(-1),0.85±0.01 cm min~(-1)和7.64±0.02 cm min~(-1),7.59±0.05 cm min~(-1),4.67±0.01 cm min~(-1),2.21±0.03 cm min~(-1),1.27±0.02 cm min~(-1)。总体来看,土壤入渗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草地、灌草地、废弃苹果园、小麦地、玉米地、苹果园。土壤大孔隙数量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草地和灌草地土壤1 mm孔隙较其它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分别为88个·m~(-2)和69个·m~(-2),小麦地和玉米地分别为21个·m~(-2)和67个·m~(-2),孔隙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草地、灌草地、玉米地、废弃苹果园、苹果园、小麦地。草地土壤的大孔隙度最大,苹果园土壤的大孔隙度最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土壤的饱和含水率最高为44.89%,玉米地土壤的饱和含水率最低为38.31%。草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最高为28.93%,玉米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最低为18.31%。土壤饱和含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废弃苹果园、灌草地、苹果园、小麦地、玉米地。另外,0-10 cm土层的最大含水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草地、废弃苹果园、苹果园、灌草地、小麦地、玉米地。根系特征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的根系生物量最大,为95.75±1.16 g m~(-2),小麦地的根系生物量(51.46±1.27 g m~(-2))大于玉米地(46.66±0.52 g m~(-2)),苹果园的根系生物量最小为10.81±0.18 g m~(-2)。草地表层0-20 cm土壤根系特征参数相对优良,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平均直径分别为26.72±0.63cm cm~(-2),5.95±0.32 cm~2 cm~(-2),和0.77±0.04 mm,苹果园土壤根系特征参数相对较差,分别为2.53±0.13cm cm~(-2),1.86±0.08 cm~(2 )cm~(-2),and 1.40±0.07 mm。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恢复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根系特征和水力传导力,引起这种改善的内部动力是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土壤根系的作用,两者共同发育了土壤中的大团聚体和大孔隙,进而促进了土壤导水能力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2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力学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6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7 邓聪;涂建军;王德惠;朱玉丽;;2003-2008年香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与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9 清水康弘;杨书润;;英国的土地利用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8年04期

10 路小仓,郑润梅,郭英基;论城郊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Kalhoro Shahmir Ali;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水力学性质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3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73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73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