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庐江县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化潜力的生态足迹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0 22:56
   本工作以庐江县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实地调研庐江县各种作物秸秆资源量,资源化利用途径、比重,进行庐江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阐述秸秆资源化利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2012年庐江县生态足迹为515485.325HA,生态承载力为428051.859HA,生态赤字为-87433.466HA。人均生态赤字为-0.07343321。2013年庐江县的生态足迹为571078.955HA,生态承载力为428051.859HA,生态赤字为-139444.45HA。人均生态赤字为-0.11687761。2014年庐江县生态足迹为572732.851HA,生态承载力为459302.23HA,生态赤字为-113430.62HA。人均生态赤字为-0.09492674。2012至2013年庐江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足迹不断增加,尽管生态承载力也在持续增加,但生态足迹的增幅超过生态承载力。由此可知,庐江县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庐江县的环境压力随着庐江县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大。庐江县的主要农作物为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2012年庐江县的秸秆资源量为92.04万t,其中水稻占73.3%,小麦占11.4%,玉米占0.7%,豆类占0.7%,薯类占1.6%,油菜占7.7%,花生占0.8%,棉花占3.8%。2013年庐江县的秸秆资源量为95.9161万t,其中水稻占73.3%,小麦占11.4%,玉米占0.7%,豆类占0.7%,薯类占1.6%,,油菜占7.7%,花生占0.8%,棉花占3.8%。2014年庐江县的秸秆资源量为97.2231万t,其中水稻占76.2%,小麦占11.1%,玉米占0.7%,豆类占0.5%,薯类占1.4%,油菜占6.4%,花生占0.8%,经济作物方面,棉花占2.9%。2012年至2013年,庐江县秸秆资源中,水稻的秸秆资源量最多,占秸秆资源量的比重最高。同时水稻资源利用量最多,资源利用量所占比重也最高,但资源未利用量也最多,资源未利用量所占比重也最高。由于庐江县农作物的连年增产,庐江县的秸秆资源量也持续增加。因为政府、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视,庐江县的秸秆资源利用量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为0.46465715万HA,2013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为0.51152458万HA,2014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为0.63806666万HA。2012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占庐江县生态承载力的11.9%,2013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占庐江县生态承载力的12.6%,2014年秸秆资源化生态承载力占庐江县生态承载力的15.9%,表明秸秆资源化对庐江县的生态承载力贡献显著。在庐江县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目前肥料化为主要模式,这主要是因为秸秆还田的成本相对于其它资源化利用,成本最低。通过对单位秸秆的资源化生态承载力分析可得出,每1t秸秆饲料化的生态承载力为0.00369482HA,肥料化的生态承载力为0.0009017075HA,燃料化的生态承载力为2706.49179HA。燃料化方式效率最高,资源利用量增长最快。在秸秆资源化中的占比也不断上升。2012年秸秆燃料化资源利用量为6.94万t,2013年秸秆燃料化资源利用量为7.64万t,2014年秸秆燃料化资源利用量为9.53万t。调研表明,2012年,庐江县秸秆资源化潜在生态承载力为1.47802046万HA。2013年,庐江县秸秆资源化潜在生态承载力为0.9391727万HA。2014年,庐江县秸秆资源化潜在生态承载力为1.75800144万HA。因此,对庐江县的秸秆综合利用应当注重水稻的秸秆资源化,同时进一步向燃料化方向发展。
【学位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38;S181
【部分图文】:

庐江县


区划??是下辖17个镇,分别为石头镇、柯坦镇、白湖镇、汤池镇、河镇、同大镇、盛桥镇、金牛镇、郭河镇、万山镇、罗河山镇、庐城镇口4]。??环境??地处晓中,地理位置在东韩117°01'-117°34'、北绅30°57'-32348平方公里口4]。庐江北临巢湖,南依长江,西为大别县,南邻胁阳县、桐城市,西为舒城县,东为巢湖市、无县西部属大别山余脉,地形为东北低、西南高、山区、巧、氏陵区1270平方公里、低山区面积422平方公里,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陈文辉;郭红;;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8期

2 赵建宁;张贵龙;杨殿林;;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晓兰;延军平;;畜牧产品生态足迹分析——以安康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3期

4 谢鸿宇;陈贤生;杨木壮;招华庆;赵美婵;;中国单位畜牧产品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年06期

5 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单娜娜;王世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6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赵卫;顾康康;;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在黑龙江和云南二省中的应用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1期

7 陈春锋;王宏燕;肖笃宁;王大庆;;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1期

8 赵志强;李双成;高阳;;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9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EMD分析及情景预测[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10 王建源;陈艳春;李曼华;冯建设;;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J];生态学杂志;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岳强;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耿家营;淮南市生态足迹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洪波;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5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835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