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期对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0 14:42
探明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氮素流失特征,以期为红壤旱坡地氮素流失预测与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试验装置,对自然降雨条件下赣北第四纪红壤旱坡花生地不同生育期的地表径流、渗漏水及其各形态氮素输出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红壤旱坡花生地产流主要发生在降雨量最为集中的开花下针期。渗漏水是各生育期主要的径流形式,占总径流量的64%。(2)各生育期,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为渗漏水,主要形式为可溶性氮,占总氮(TN)流失量的54%~99%。除饱果成熟期外,各生育期渗漏水中氮素流失的主要成分为硝态氮,占TN的38%~50%。(3)地表径流和渗漏水氮素浓度总体表现为幼苗期和开花下针期较大,饱果成熟期最小,而氮素流失量则表现为开花下针期最大。因此,幼苗期和降雨量最为集中的开花下针期为防治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制硝态氮等氮素淋溶损失是减少红壤旱坡花生地氮素流失的关键途径。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试验装置剖面示意
表1 各生育期降雨特征 生育期 降雨量/mm 产流降雨 总降雨量/mm 平均雨强/(mm·h-1) 总降雨历时/min 场次数 幼苗期 126.5 78.8 1.73 2510 2 开花下针期 443.4 433.6 1.94 12010 4 结荚期 185.4 178.3 3.46 3345 2 饱果成熟期 220.9 210.2 5.72 4040 3 合计 976.2 900.9 3.21 21905 11 注:根据花生栽培观察记载技术规范[15],将花生不同生育期划分为幼苗期(5月17日至6月10日)、开花下针期(6月11日至7月3日)、结荚期(7月4日至8月2日)、饱果成熟期(8月3日至8月19日)。由不同生育期产流观测结果(图3)可知,红壤旱坡花生地产流时期主要为开花下针期,该时期渗漏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分别达257,113 mm,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5%和43%。地表径流和渗漏水量均表现为开花下针期>饱果成熟期>结荚期>幼苗期。幼苗期2次降雨事件中产流较少,这可能与该时期土体较为松散、降雨量小、降雨大部分入渗有关。经过幼苗期的2次降雨,前期翻动的土壤得以压实,土壤透水性有所降低,且开花下针期降雨较为集中,雨量大(占生育期产流降雨的45%)、场次多(4次产流降雨),导致开花下针期产流量增加。
由图4可知,地表径流中TN和DTN浓度均表现为结荚期>开花下针期>幼苗期>饱果成熟期。除饱果成熟期显著低于前3个生育期外,其余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NH4+—N和NO3-—N浓度均表现为幼苗期最高,分别达2.88,1.72 mg/L,但各生育期间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生育期NH4+—N浓度均大于NO3-—N浓度,前者为后者的1.3~2.2倍。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量变化规律与其浓度变化则有所不同。从图5可以看出,试验观测期,各形态氮素流失量均表现为开花下针期最大,其次是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幼苗期最小;可见,开花下针期为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高峰时段,该时期各形态氮素流失量占全生育期地表径流累计氮素流失量的49%~56%,这与地表产流规律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 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2]不同雨型下反坡台阶减少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效果[J]. 王帅兵,宋娅丽,王克勤,赵洋毅,张继辉,闫腾云,陈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3)
[3]红壤坡地氮的径流输出通量及形态组成[J]. 郑海金,左继超,奚同行,聂小飞,王凌云,刘昭. 土壤学报. 2018(05)
[4]人工降雨条件下华南红壤氮素流失规律研究[J]. 卜洪龙,任秀文,陆俊卿,陈中颖,刘晓伟,汪光,李来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8)
[5]红壤坡地氮溶质分层输出特征试验研究[J]. 莫明浩,谢颂华,张杰,涂安国. 水利学报. 2016(07)
[6]施氮时期对夏花生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张翔,毛家伟,司贤宗,李亮,李国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6)
[7]赣北第四纪红壤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特征[J]. 陈晓安,杨洁,郑太辉,张杰.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7)
[8]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磷流失比较[J]. 郑海金,胡建民,黄鹏飞,王凌云,万佳蕾.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9]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氮素随径流迁移特征[J]. 陈正维,朱波,刘兴年. 人民长江. 2014(13)
[10]红壤丘陵区经济林坡地氮磷流失特征[J]. 刘俏,张丽萍,胡响明,钱婧,连琳琳.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本文编号:3074833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19,3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试验装置剖面示意
表1 各生育期降雨特征 生育期 降雨量/mm 产流降雨 总降雨量/mm 平均雨强/(mm·h-1) 总降雨历时/min 场次数 幼苗期 126.5 78.8 1.73 2510 2 开花下针期 443.4 433.6 1.94 12010 4 结荚期 185.4 178.3 3.46 3345 2 饱果成熟期 220.9 210.2 5.72 4040 3 合计 976.2 900.9 3.21 21905 11 注:根据花生栽培观察记载技术规范[15],将花生不同生育期划分为幼苗期(5月17日至6月10日)、开花下针期(6月11日至7月3日)、结荚期(7月4日至8月2日)、饱果成熟期(8月3日至8月19日)。由不同生育期产流观测结果(图3)可知,红壤旱坡花生地产流时期主要为开花下针期,该时期渗漏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分别达257,113 mm,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5%和43%。地表径流和渗漏水量均表现为开花下针期>饱果成熟期>结荚期>幼苗期。幼苗期2次降雨事件中产流较少,这可能与该时期土体较为松散、降雨量小、降雨大部分入渗有关。经过幼苗期的2次降雨,前期翻动的土壤得以压实,土壤透水性有所降低,且开花下针期降雨较为集中,雨量大(占生育期产流降雨的45%)、场次多(4次产流降雨),导致开花下针期产流量增加。
由图4可知,地表径流中TN和DTN浓度均表现为结荚期>开花下针期>幼苗期>饱果成熟期。除饱果成熟期显著低于前3个生育期外,其余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NH4+—N和NO3-—N浓度均表现为幼苗期最高,分别达2.88,1.72 mg/L,但各生育期间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生育期NH4+—N浓度均大于NO3-—N浓度,前者为后者的1.3~2.2倍。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量变化规律与其浓度变化则有所不同。从图5可以看出,试验观测期,各形态氮素流失量均表现为开花下针期最大,其次是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幼苗期最小;可见,开花下针期为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高峰时段,该时期各形态氮素流失量占全生育期地表径流累计氮素流失量的49%~56%,这与地表产流规律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 王双,叶良惠,郑子成,李廷轩.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2]不同雨型下反坡台阶减少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效果[J]. 王帅兵,宋娅丽,王克勤,赵洋毅,张继辉,闫腾云,陈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3)
[3]红壤坡地氮的径流输出通量及形态组成[J]. 郑海金,左继超,奚同行,聂小飞,王凌云,刘昭. 土壤学报. 2018(05)
[4]人工降雨条件下华南红壤氮素流失规律研究[J]. 卜洪龙,任秀文,陆俊卿,陈中颖,刘晓伟,汪光,李来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8)
[5]红壤坡地氮溶质分层输出特征试验研究[J]. 莫明浩,谢颂华,张杰,涂安国. 水利学报. 2016(07)
[6]施氮时期对夏花生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张翔,毛家伟,司贤宗,李亮,李国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6)
[7]赣北第四纪红壤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特征[J]. 陈晓安,杨洁,郑太辉,张杰.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7)
[8]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氮磷流失比较[J]. 郑海金,胡建民,黄鹏飞,王凌云,万佳蕾.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6)
[9]自然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氮素随径流迁移特征[J]. 陈正维,朱波,刘兴年. 人民长江. 2014(13)
[10]红壤丘陵区经济林坡地氮磷流失特征[J]. 刘俏,张丽萍,胡响明,钱婧,连琳琳.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本文编号:3074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74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