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典型水稻土中秸秆碳转化的微生物过程
发布时间:2021-06-21 21:06
【目的】研究土壤中秸秆腐解速率、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参与秸秆腐解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揭示土壤有机质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亚热带两种典型水稻土——常熟乌栅土和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添加秸秆(CK)和添加13C标记的水稻秸秆(RS)处理,厌氧恒温培养38 d,在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气体释放量,研究秸秆矿化速率的动态变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3C-PLFA-SIP技术分析参与秸秆降解的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培养前12 d,秸秆降解缓慢,此时秸秆对土壤有机质(SOM)产生正激发效应;培养12-18 d秸秆快速降解,18 d后趋缓。培养结束时,秸秆碳在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中的矿化率分别为24%和33%。秸秆碳对CO2和CH4贡献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末期分别为53%-60%和54%-57%。添加秸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乌栅土微生物活性高于红壤性水稻土。16:0(一般细菌)是参与秸秆分解主要类群,i16:0和i15:0(G+细菌)和18:1ω9...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1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和秸秆
1.2 试验设计
1.3 CO2和CH4测定
1.4 PLFA提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1.5 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秸秆碳矿化动态及其对CO2和CH4排放的贡献
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
2.3 参与秸秆分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变化
3 讨论
3.1 秸秆碳矿化
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 特异微生物的变化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转化差异[J]. 王玉竹,周萍,王娟,马蓓,刘翊涵,吴金水. 生态学报. 2017(19)
[2]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J]. 王旭东,陈鲜妮,王彩霞,田霄鸿,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3]PLFA法研究稻草固态发酵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 喻曼,曾光明,陈耀宁,郁红艳,黄丹莲,陈芙蓉. 环境科学. 2007(11)
[4]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 土壤. 2007(05)
[5]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J]. 吴景贵,王明辉,万忠梅,姜亦梅,吴江. 土壤学报. 2006(03)
[6]用δ13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数量动态变化[J]. 窦森,张晋京,Lichtfouse E.,曹亚澄. 土壤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24140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1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和秸秆
1.2 试验设计
1.3 CO2和CH4测定
1.4 PLFA提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1.5 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秸秆碳矿化动态及其对CO2和CH4排放的贡献
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
2.3 参与秸秆分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变化
3 讨论
3.1 秸秆碳矿化
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 特异微生物的变化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热带几种典型稻田与旱作土壤中外源输入秸秆的分解与转化差异[J]. 王玉竹,周萍,王娟,马蓓,刘翊涵,吴金水. 生态学报. 2017(19)
[2]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J]. 王旭东,陈鲜妮,王彩霞,田霄鸿,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2009(10)
[3]PLFA法研究稻草固态发酵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 喻曼,曾光明,陈耀宁,郁红艳,黄丹莲,陈芙蓉. 环境科学. 2007(11)
[4]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孙星,刘勤,王德建,张斌. 土壤. 2007(05)
[5]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J]. 吴景贵,王明辉,万忠梅,姜亦梅,吴江. 土壤学报. 2006(03)
[6]用δ13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数量动态变化[J]. 窦森,张晋京,Lichtfouse E.,曹亚澄. 土壤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241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4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