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排水后沟谷侵蚀强度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1:43
  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渠排水后,泥炭地发生退化,而且在排水区域出现严重的切沟侵蚀现象。为了阐明排水活动下泥炭地切沟侵蚀响应研究,经过2015-2016年的实地考察,以红原县日干乔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遥感解译、GIS分析及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说明切沟形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排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变化及生态效应,揭示排水活动下泥炭地切沟侵蚀发生发展的响应机制,探讨切沟侵蚀对泥炭地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2016年与1983年泥炭层厚度对比表明,日干乔泥炭地的泥炭层已经变薄,年变化率的变化范围为0.37mm/a-2.22mm/a;排水区年变化率>1mm/a,对照区年变化率<1mm/a,且两区域间泥炭层厚度变化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排水加剧了泥炭地地面沉降。(2)野外调查切沟侵蚀现状,结果表明,排水引发的切沟侵蚀可分为4种类型:排水沟沟壁遭牲畜踩踏形成切沟,排水沟沟岸下部遭侵蚀崩塌形成切沟,排水沟溯源侵蚀形成切沟,土壤管道塌陷形成切沟。且排水沟附近的切沟段呈拓宽趋势...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排水后沟谷侵蚀强度变化研究


图3-1泥炭剖面位置??Fig.3-1?The?location?of?peat?profile??1983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川西北大队对若尔盖泥炭地进行了普查,记录了调查地??

遥感影像,泥炭,深度测量,下伏


不同时相下的遥感影像赋予统一的坐标投影信息,然后进行影像的几何校正与配准、波??段选择融合、图像增强、镶嵌与裁剪,构建基础数据库,为泥炭地切沟侵蚀信息提取及??分析架构基础,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3所示。以上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都是通过专业软件??ENVI5.0?及?ArcGISlO.O?完成的。??13??

影像,影像


?I???显示图像文件-???i?|??|采集地面控制点???i???计算误差-???I???选择几何模型*???I???重采样输出.???检验校正结果 ̄结束???图3 ̄4?1965年Corona影像校准过程??Fig.3-4?The?calibration?process?of?Corona?image?in?1965??中,地面控制点选取4个,总RMS<1?(图3-5),校准误差小于1个像素,准方程选用一次多项式,校准方法选择最近邻法(NearestNeighbor)。经校有了可靠的地理信息。由于研究区范围超出了?1965年获取的单景影像覆盖范将两景影像做镶嵌处理,得到能够覆盖全区的影像。??^?image?to?Image?GCPUst?-?□?X??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全氮全磷的研究[J]. 陈剑磊,谢文霞,崔育倩,张艳.  分析科学学报. 2016(01)
[2]排水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周文昌,索郎夺尔基,崔丽娟,王义飞,李伟.  生态学报. 2016(08)
[3]排水对三江平原和若尔盖沼泽生态影响的比较[J]. 张骁栋,康晓明,李春义,崔丽娟,王小文.  生态学杂志. 2015(07)
[4]黄土地区坡面侵蚀率的实验研究[J]. 闫计明,魏占玉,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13(04)
[5]排水疏干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评价指标体系[J]. 杨永兴,李珂,杨杨.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7)
[6]若尔盖高原退化沼泽群落植物多样性及种间相关性沿排水梯度的变化[J]. 韩大勇,杨永兴,杨杨.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5)
[7]放牧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李珂,杨永兴,杨杨,韩大勇.  生态学报. 2011(20)
[8]若尔盖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源涵养功能μ[J]. 熊远清,吴鹏飞,张洪芝,崔丽巍,何先进.  生态学报. 2011(19)
[9]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J]. 邓茂林,田昆,杨永兴,王进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01)
[10]东北黑土区近40年沟谷侵蚀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王文娟,张树文,李颖,邓荣鑫.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5)

硕士论文
[1]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碳储量研究[D]. 蔡倩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
[2]基于3S技术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D]. 蓝岚.成都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1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51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