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自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14:30
该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的方法,以稻谷为研究对象,建立粮堆内部和粮粒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从粮堆和粮粒两种尺度,探究自然储藏过程中外界气象参数变化时粮堆内部的热湿变化以及稻谷颗粒内部热湿传递与周围空气的温湿度关系。研究发现自然储藏时粮堆内温度变化和水分迁移主要受外界环境与粮堆内自然对流的影响,且自然对流也会影响到粮堆和粮粒内部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但是粮粒内部温度变化不同于粮堆内部的温度的变化,因此,粮情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测得的温度无法真实反应粮粒内部的情况。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储藏过程中粮堆局部发热和霉变的控制与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中国粮油学报. 2019,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单颗雜魏理樓爾及探針像釁錄.??1.2粮堆和粮粒的数学模型??
第34卷第6期??戚禹康等稻谷It: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111??0?20?40?60?80??自然储藏时间/d??图5探针6-1、7-2、8-3溫靡艱_?__情況??2.?1.2水分变化情况??图6是根据粮食储藏过程中(.10月到12月中??旬,共计乃d)的天气数据模拟得到的“探针”6?-?1??处水分变化情况,仓外大气:的湿度是不断变化的,最??高湿度是70%,最低湿度为50%?0由图6可以看出,??水分先升禽后降低,主要是由于水分迁移是受环境??温、湿度和粮堆内自然对流共同影响,水分也是先升??高然后再降低。原因在于粮堆内有微气流的流动,??使得水分沿春渾动方向迁移,导致底部水分降低,顶??部和两侧水分较高,如图7所示。??11.32?n??“探针”6?-?1处在粮堆左下角,且.靠近墙壁,初始温??度较低为16.?5?T,自然储藏开始时,随着环境温度??改变,温度先升高0盘过一段时间后,在第25天升??高至22?经过了?75?d后,“探针”6?-1处的温度??降低至13?同时,因粮堆内温度梯度的出现产??生了微气流,加速了内部的热量传递,粮堆中心的??热量传递加快了?“探针”6?-1处的温度的升高.0??“探针”8?_?3处在粮堆右上角,本身初始温度较高??复随鬢仓外气爵变化而变化,并由:子仓内微气雄的??作用,温度虽有小幅度?升但总体蘀T降趋势,由??23丈降低至9?"探针”7?-2处在粮堆中间,受??外界环境和微气流造成的影响,使得该处的温度有??1.6?°C的小幅度升高s??,?_?6-1温度??11.26-??11.23?4-??-10?0?10?20?30?4
第34卷第6期??戚禹康等稻谷It: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111??0?20?40?60?80??自然储藏时间/d??图5探针6-1、7-2、8-3溫靡艱_?__情況??2.?1.2水分变化情况??图6是根据粮食储藏过程中(.10月到12月中??旬,共计乃d)的天气数据模拟得到的“探针”6?-?1??处水分变化情况,仓外大气:的湿度是不断变化的,最??高湿度是70%,最低湿度为50%?0由图6可以看出,??水分先升禽后降低,主要是由于水分迁移是受环境??温、湿度和粮堆内自然对流共同影响,水分也是先升??高然后再降低。原因在于粮堆内有微气流的流动,??使得水分沿春渾动方向迁移,导致底部水分降低,顶??部和两侧水分较高,如图7所示。??11.32?n??“探针”6?-?1处在粮堆左下角,且.靠近墙壁,初始温??度较低为16.?5?T,自然储藏开始时,随着环境温度??改变,温度先升高0盘过一段时间后,在第25天升??高至22?经过了?75?d后,“探针”6?-1处的温度??降低至13?同时,因粮堆内温度梯度的出现产??生了微气流,加速了内部的热量传递,粮堆中心的??热量传递加快了?“探针”6?-1处的温度的升高.0??“探针”8?_?3处在粮堆右上角,本身初始温度较高??复随鬢仓外气爵变化而变化,并由:子仓内微气雄的??作用,温度虽有小幅度?升但总体蘀T降趋势,由??23丈降低至9?"探针”7?-2处在粮堆中间,受??外界环境和微气流造成的影响,使得该处的温度有??1.6?°C的小幅度升高s??,?_?6-1温度??11.26-??11.23?4-??-10?0?10?20?30?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温湿度场云图的小麦粮堆霉变与温湿度耦合分析[J]. 王小萌,吴文福,尹君,张忠杰,吴子丹,张洪清.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0)
[2]密闭储存粮堆内部自然对流和热量传递分析[J]. 尉尧方,王远成,潘钰,魏雷,石天玉,尹君. 粮油食品科技. 2016(06)
[3]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J]. 王远成,张忠杰,吴子丹,丁德强,王双凤. 中国粮油学报. 2012(05)
[4]平房仓储藏小麦粮堆温度场的数学模拟[J]. 梁醒培,吴锐,赵玉霞,赫振方,李东方,甄彤. 粮油食品科技. 2010(05)
[5]储粮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 蔡庸加,李新平,倪立刚.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5(05)
[6]粮库温度分布函数及应用[J]. 李铁盘,宋友林.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4(03)
[7]谷物冷却机在浅圆仓储粮中的应用研究[J]. 王若兰,田书普,谭叶,周晓军,郑超杰. 粮食储藏. 2002(05)
博士论文
[1]小麦粮堆多场耦合模型及结露预测研究[D]. 尹君.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密闭圆筒仓内储粮自然对流及热湿耦合传递的研究[D]. 亓伟.山东建筑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1515
【文章来源】:中国粮油学报. 2019,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2单颗雜魏理樓爾及探針像釁錄.??1.2粮堆和粮粒的数学模型??
第34卷第6期??戚禹康等稻谷It: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111??0?20?40?60?80??自然储藏时间/d??图5探针6-1、7-2、8-3溫靡艱_?__情況??2.?1.2水分变化情况??图6是根据粮食储藏过程中(.10月到12月中??旬,共计乃d)的天气数据模拟得到的“探针”6?-?1??处水分变化情况,仓外大气:的湿度是不断变化的,最??高湿度是70%,最低湿度为50%?0由图6可以看出,??水分先升禽后降低,主要是由于水分迁移是受环境??温、湿度和粮堆内自然对流共同影响,水分也是先升??高然后再降低。原因在于粮堆内有微气流的流动,??使得水分沿春渾动方向迁移,导致底部水分降低,顶??部和两侧水分较高,如图7所示。??11.32?n??“探针”6?-?1处在粮堆左下角,且.靠近墙壁,初始温??度较低为16.?5?T,自然储藏开始时,随着环境温度??改变,温度先升高0盘过一段时间后,在第25天升??高至22?经过了?75?d后,“探针”6?-1处的温度??降低至13?同时,因粮堆内温度梯度的出现产??生了微气流,加速了内部的热量传递,粮堆中心的??热量传递加快了?“探针”6?-1处的温度的升高.0??“探针”8?_?3处在粮堆右上角,本身初始温度较高??复随鬢仓外气爵变化而变化,并由:子仓内微气雄的??作用,温度虽有小幅度?升但总体蘀T降趋势,由??23丈降低至9?"探针”7?-2处在粮堆中间,受??外界环境和微气流造成的影响,使得该处的温度有??1.6?°C的小幅度升高s??,?_?6-1温度??11.26-??11.23?4-??-10?0?10?20?30?4
第34卷第6期??戚禹康等稻谷It:然储藏多尺度热湿耦合传递研究??111??0?20?40?60?80??自然储藏时间/d??图5探针6-1、7-2、8-3溫靡艱_?__情況??2.?1.2水分变化情况??图6是根据粮食储藏过程中(.10月到12月中??旬,共计乃d)的天气数据模拟得到的“探针”6?-?1??处水分变化情况,仓外大气:的湿度是不断变化的,最??高湿度是70%,最低湿度为50%?0由图6可以看出,??水分先升禽后降低,主要是由于水分迁移是受环境??温、湿度和粮堆内自然对流共同影响,水分也是先升??高然后再降低。原因在于粮堆内有微气流的流动,??使得水分沿春渾动方向迁移,导致底部水分降低,顶??部和两侧水分较高,如图7所示。??11.32?n??“探针”6?-?1处在粮堆左下角,且.靠近墙壁,初始温??度较低为16.?5?T,自然储藏开始时,随着环境温度??改变,温度先升高0盘过一段时间后,在第25天升??高至22?经过了?75?d后,“探针”6?-1处的温度??降低至13?同时,因粮堆内温度梯度的出现产??生了微气流,加速了内部的热量传递,粮堆中心的??热量传递加快了?“探针”6?-1处的温度的升高.0??“探针”8?_?3处在粮堆右上角,本身初始温度较高??复随鬢仓外气爵变化而变化,并由:子仓内微气雄的??作用,温度虽有小幅度?升但总体蘀T降趋势,由??23丈降低至9?"探针”7?-2处在粮堆中间,受??外界环境和微气流造成的影响,使得该处的温度有??1.6?°C的小幅度升高s??,?_?6-1温度??11.26-??11.23?4-??-10?0?10?20?30?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温湿度场云图的小麦粮堆霉变与温湿度耦合分析[J]. 王小萌,吴文福,尹君,张忠杰,吴子丹,张洪清.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0)
[2]密闭储存粮堆内部自然对流和热量传递分析[J]. 尉尧方,王远成,潘钰,魏雷,石天玉,尹君. 粮油食品科技. 2016(06)
[3]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J]. 王远成,张忠杰,吴子丹,丁德强,王双凤. 中国粮油学报. 2012(05)
[4]平房仓储藏小麦粮堆温度场的数学模拟[J]. 梁醒培,吴锐,赵玉霞,赫振方,李东方,甄彤. 粮油食品科技. 2010(05)
[5]储粮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 蔡庸加,李新平,倪立刚.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5(05)
[6]粮库温度分布函数及应用[J]. 李铁盘,宋友林. 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4(03)
[7]谷物冷却机在浅圆仓储粮中的应用研究[J]. 王若兰,田书普,谭叶,周晓军,郑超杰. 粮食储藏. 2002(05)
博士论文
[1]小麦粮堆多场耦合模型及结露预测研究[D]. 尹君.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密闭圆筒仓内储粮自然对流及热湿耦合传递的研究[D]. 亓伟.山东建筑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5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