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异源多倍体为桥梁种质创制玉米—大刍草附加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1 14:24
  本研究利用四倍体玉米(2n=40)、四倍体指状摩擦禾(2n=72)、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2n=40)三物种远缘杂交创制的异源近六倍体MTP-1(2n=74)为桥梁材料,通过与玉米回交在BC3代获得两个玉米-大刍草单体附加系,对这两个附加系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分子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附加染色体传递率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色体压片技术鉴定表明BC3和BC4代植株均出现正常二倍体型(2n=20)和附加系类型(2n=21)两种类型,BC4代植株的染色体类型同样为以上两种。对BC3代附加系材料3-9和367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附加染色体均来自于大刍草染色体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附加系材料3-9的核型公式为2n=2x=21=14m+m+6sm(2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1=2L+6M2+M2+12M1,着丝粒指数变化幅度从27.91-57.27,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t/st为1.78,无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附加染色体类型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相对长度与其5号染色体相对长度接近;367核型公式为2n=2x=21=14m+6sm(...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异源多倍体为桥梁种质创制玉米—大刍草附加系的研究


图1?BCp部分BC2代材料性状

附加系,植株,群体,染色体数目


源染色体的导入及导入的染色体数目,最终共鉴定了?168株材料。统计发现,??在BC;-40-l和BC3-40-3两个群体中都出现了染色体条数为20的正常二倍体植??株和21条的附加系植株(图2,表9)。BC3-40-1群体中共鉴定出3株染色体??条数为21的植株,其余均为染色体条数为20的植株,附加系植株占该群体数??量(共120株)的2.5%;?BC3-40-3群体中共鉴定出4株染色体条数为21的植??株,其余14株为染色体条数为20的植株,附加系植株占该群体数量(共18株)??的22.2%。BC3-40-4群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0条(共30株)。由此可W看出??BC3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范围进一步缩小,有些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己经恢复为??正常玉米的染色体条数,初步判断己经得到了附加摩擦禾染色体或者附加大与??草染色体的附加系桂株。但是,BC3-40-1群体中染色体条数为21的3个植株??在帷穗发育时由于雌穗发育异常而死亡(附图1),均未结到果实。??表9染色体旺片技术对BC;代材料染色体数目的鉴定??Table?9?Chromosome?tabletting?technology?identificsition?of?8〇3?generation?materials?numb巧?of?chromos

核型模式图,染色体,核型图,染色体形态


近(图4B黄色箭头所示染色体),说明附加染色体可能与5号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由附表3知材料367的1-5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7、8、10??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号染色体具随体,无B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21=14m+6sm(2SAT)+lsm,染色体组总长度为82.344um,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6.276%-11.864%,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1=2L+8M2+8Ml+??M1+2S,即1号染色体为长染色体(L),2-5号染色体为中长染色体(M2),??6-10号染色体为中短染色体(Ml),11号染色体为短染色体(S),着丝粒指??数变化幅度从28.213-67J53,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t/st为1.890,??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有两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蜀黍属物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J]. 唐祈林,王培,卢艳丽,郑名敏,刘坚,荣廷昭.  草业学报. 2009(04)
[2]玉米DNA导入水稻的RAPD分子验证[J]. 王永斌,孟庆勇,刘传雪,王广金.  生物技术通报. 2009(S1)
[3]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J]. 张悦,林志珊,曹保久,郭义强,王美蛟,叶兴国,辛志勇,徐琼芳,郭世华.  作物学报. 2009(03)
[4]附加甘蓝3号染色体的大白菜单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与研究[J]. 顾爱侠,郑宝智,王彦华,轩淑欣,罗双霞,申书兴.  园艺学报. 2009(01)
[5]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现状[J]. 叶雨盛,孙甲,郝楠,李哲.  种子. 2008(10)
[6]利用电离辐射处理整臂易位系成熟雌配子诱导外源染色体小片段易位[J]. 陈升位,陈佩度,王秀娥.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03)
[7]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利用的新型工具——异源单体附加系[J]. 谭光轩.  遗传. 2008(01)
[8]优质高产新型饲草玉米SAUMZ 1号的选育与利用[J]. 荣廷昭,唐祈林.  贵州农业科学. 2007(01)
[9]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J]. 张世煌,田清震,李新海,李明顺,谢传晓.  玉米科学. 2006(01)
[10]玉米与玉米近缘种可杂交性研究[J]. 唐祈林,杨克诚,郑祖平,荣廷昭.  作物学报. 2006(01)



本文编号:3259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59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