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09:53
土壤侵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云南文山州水库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文山州各区域水库粒度变化特征及周边的土壤侵蚀状况。33个水库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粉砂(2~63μm)占优势,含量在80%~90%,黏土(<2μm)平均含量为10%,粗砂(250~2 000μm)平均含量为3. 96%,细砂(63~250μm)的含量极少,仅个别达到1%~2%。各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3. 8~22μm不等,约有一半的水库沉积物平均粒径在6~8μm;分选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 0~2. 0,分选较差;偏度SK大部分在-0. 1~0. 1,峰态除红舍克水库外均在0. 9~1. 11。分析结果表明,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明显,而与水库距大型居民点的距离关系密切,即人类活动越强烈的区域水库周边土壤侵蚀越严重,可见文山州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
【文章来源】:环境生态学. 2019,1(07)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水库沉积物组分图Fig.2Reservoirsedimentcomposition
潭?σ偏度等级SK峰态等级Kg分选很好<0.35极负偏-1.00~-0.30很平坦<0.67分选好0.35~0.50负偏-0.30~-0.10平坦0.67~0.90分选中等0.50~1.00近对称-0.10~0.10中等尖锐0.90~1.11分选差1.00~2.00正偏0.10~0.30尖锐1.11~1.56分选很差2.00~4.00极正偏0.30~1.00很尖锐1.56~3.00分选极差>4.00非常尖锐>3在ArcMap软件中分别对4个粒度参数值做符号化分级显示,图中圆圈的大小代表对应参数值的大小,绘制出各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图(图3)。具体分析如下:(a)(b)(c)(d)图3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图Fig.3CharacteristicsofReservoirsedimentparticlesize·57·
2019年温志明等: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a)(b)(c)(d)图4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文山州降雨量关系Fig.4RelationshipbetweensedimentparticlesizecharacteristicsandrainfallinWenshan有经过长距离运输,来源于水库小流域的物质,主要由降雨冲刷汇入水库。文山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良好的植被覆盖减弱了强降雨对地表的冲刷,从而减轻土壤侵蚀程度,因此文山州的水库沉积物特征变化并没有随降雨量分布呈规律性的变化。文山是全国著名的三七主产地,大规模生产三七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带来自然植被的破坏。人类强烈活动下,土地开垦、电力、交通和工矿企业的建设导致高速率和大程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更加剧了土壤侵蚀的过程[8]。因此,人类活动是影响文山州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在人口重镇区的几个水库中显得尤为突出。可见,在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工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并及时开展受损地表的植被恢复工作,才能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4结论通过对云南文山州33个水库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文山州水库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在80%~90%;细砂的含量较低,个别水库仅为1%~2%。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布在3.8~22.0μm,其主要粒径为6~8μm;各水库沉积物的分选系数较高,约为1.0~2.0,表现出较差的分选性;沉积物的偏度总体偏正,在-0.1~0.1;其峰态(在0.90~1.11)表明水库沉积物均来源于水库周边流域,主要由降雨冲刷汇入水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域环境变化的河流沉积物粒度响应——澜沧江案例[J]. 傅开道,杨文辉,苏斌,李大兴,李孟洋,张继来,宋静宜.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9)
[2]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J]. 王兆夺,于东生.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03)
[3]基于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鸭绿江口沉积环境分析[J]. 李富祥,张春鹏,王路,刘敬伟,张亮. 海洋科学. 2014(05)
[4]广东惠州黄洞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反映的近50年土壤侵蚀意义[J]. 张晴华,王红亚,徐琳,郑卓,杨士雄,陈效逑. 地理研究. 2014(04)
[5]文山州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浅析[J]. 李代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03)
[6]近百年来湖北太白湖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刘恩峰,羊向东,沈吉,董旭辉,王苏民,夏威岚. 湖泊科学. 2007(04)
[7]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J].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 水土保持通报. 2007(03)
[8]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土壤侵蚀定量分析[J]. 张利华,蒋金龙,梁俊,陈于. 中国水土保持. 2006(11)
[9]文山州4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J]. 王惠. 贵州气象. 2003(S1)
[10]解决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的有效途径[J]. 申俊峰,孙岱生,李胜荣,李广慧.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2)
硕士论文
[1]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与沉积动力研究[D]. 何忠.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0429
【文章来源】:环境生态学. 2019,1(07)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水库沉积物组分图Fig.2Reservoirsedimentcomposition
潭?σ偏度等级SK峰态等级Kg分选很好<0.35极负偏-1.00~-0.30很平坦<0.67分选好0.35~0.50负偏-0.30~-0.10平坦0.67~0.90分选中等0.50~1.00近对称-0.10~0.10中等尖锐0.90~1.11分选差1.00~2.00正偏0.10~0.30尖锐1.11~1.56分选很差2.00~4.00极正偏0.30~1.00很尖锐1.56~3.00分选极差>4.00非常尖锐>3在ArcMap软件中分别对4个粒度参数值做符号化分级显示,图中圆圈的大小代表对应参数值的大小,绘制出各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图(图3)。具体分析如下:(a)(b)(c)(d)图3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图Fig.3CharacteristicsofReservoirsedimentparticlesize·57·
2019年温志明等: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a)(b)(c)(d)图4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文山州降雨量关系Fig.4RelationshipbetweensedimentparticlesizecharacteristicsandrainfallinWenshan有经过长距离运输,来源于水库小流域的物质,主要由降雨冲刷汇入水库。文山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良好的植被覆盖减弱了强降雨对地表的冲刷,从而减轻土壤侵蚀程度,因此文山州的水库沉积物特征变化并没有随降雨量分布呈规律性的变化。文山是全国著名的三七主产地,大规模生产三七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带来自然植被的破坏。人类强烈活动下,土地开垦、电力、交通和工矿企业的建设导致高速率和大程度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更加剧了土壤侵蚀的过程[8]。因此,人类活动是影响文山州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在人口重镇区的几个水库中显得尤为突出。可见,在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工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并及时开展受损地表的植被恢复工作,才能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4结论通过对云南文山州33个水库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文山州水库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在80%~90%;细砂的含量较低,个别水库仅为1%~2%。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布在3.8~22.0μm,其主要粒径为6~8μm;各水库沉积物的分选系数较高,约为1.0~2.0,表现出较差的分选性;沉积物的偏度总体偏正,在-0.1~0.1;其峰态(在0.90~1.11)表明水库沉积物均来源于水库周边流域,主要由降雨冲刷汇入水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域环境变化的河流沉积物粒度响应——澜沧江案例[J]. 傅开道,杨文辉,苏斌,李大兴,李孟洋,张继来,宋静宜.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9)
[2]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J]. 王兆夺,于东生.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03)
[3]基于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鸭绿江口沉积环境分析[J]. 李富祥,张春鹏,王路,刘敬伟,张亮. 海洋科学. 2014(05)
[4]广东惠州黄洞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反映的近50年土壤侵蚀意义[J]. 张晴华,王红亚,徐琳,郑卓,杨士雄,陈效逑. 地理研究. 2014(04)
[5]文山州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浅析[J]. 李代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03)
[6]近百年来湖北太白湖沉积通量变化与流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刘恩峰,羊向东,沈吉,董旭辉,王苏民,夏威岚. 湖泊科学. 2007(04)
[7]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J].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 水土保持通报. 2007(03)
[8]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土壤侵蚀定量分析[J]. 张利华,蒋金龙,梁俊,陈于. 中国水土保持. 2006(11)
[9]文山州4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J]. 王惠. 贵州气象. 2003(S1)
[10]解决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的有效途径[J]. 申俊峰,孙岱生,李胜荣,李广慧. 水土保持学报. 2001(02)
硕士论文
[1]河南禹州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与沉积动力研究[D]. 何忠.陕西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0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70429.html